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概观 | 第14-26页 |
第一节 后现代语境及后现代伦理观 | 第14-20页 |
一、后现代语境释义 | 第14-17页 |
二、后现代的伦理观 | 第17-20页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 第20-22页 |
一、道德社会化的含义及其本质 | 第20-21页 |
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内涵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的后现代性 | 第22-26页 |
一、不确定性与多元化 | 第23-24页 |
二、反判性与解权威化 | 第24页 |
三、娱乐性与大众化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26-40页 |
第一节 在“消解”权威中道德认知发生模糊 | 第26-31页 |
一、在“消解”权威中对是非观念的模糊 | 第26-28页 |
二、在“消解”权威中对道德榜样的不确定 | 第28-29页 |
三、在“消解”权威中对神圣与崇高的扭曲 | 第29-31页 |
第二节 在“解构”价值中道德情感趋于淡漠 | 第31-34页 |
一、对不文明行为缺乏荣辱感和正义感 | 第31页 |
二、对社会和家庭缺乏义务感和责任感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在“颠覆”主流中道德意志渐趋软弱 | 第34-35页 |
一、在“颠覆”主流中消解道德意志的意义 | 第34-35页 |
二、在“颠覆”主流中呈现出道德意志弱化 | 第35页 |
第四节 在“否定”现实中道德实践走向虚无 | 第35-40页 |
一、在“否定”现实中迷失自我 | 第36-37页 |
二、在“否定”现实中淡化责任 | 第37页 |
三、在淡化责任中否定道德实践 | 第37-4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的后现代归因 | 第40-54页 |
第一节 后现代思想主张迎合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 | 第40-42页 |
一、后现代思想主张及其强势语的表现 | 第40页 |
二、当代大学生个性需求特征 | 第40-41页 |
三、后现代思想主张与大学生个性心理需求的不谋而合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学校德育忽视了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42-44页 |
一、权威主义德育缺乏对道德主体力量的重视 | 第42-43页 |
二、道德教育停留于简单的道德知识的灌输 | 第43页 |
三、师生关系的单向性,缺乏平等的互动交流 | 第43-44页 |
四、理论教学的单一性,缺少道德实践的体验式 | 第44页 |
第三节 后现代境遇下的社会环境的消解效应 | 第44-54页 |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作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44-47页 |
二、后现代主义入侵电子媒介和网络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 第47-50页 |
三、社会矛盾及道德权威的缺失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产生的阻碍 | 第50-51页 |
四、同辈群体的亚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产生的“消解”效应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后现代语境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对策探讨 | 第54-78页 |
第一节 秉承后现代的创造精神,更新高校德育观念 | 第54-60页 |
一、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观念多元化关系的哲学依据 | 第55-56页 |
二、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关系 | 第56-60页 |
第二节 借鉴后现代伦理的合理主张,走出现代道德教育的困境 | 第60-70页 |
一、贴近生活,使道德教育目标多样化和层级化 | 第61-63页 |
二、源于生活,使道德教育内容多样化和多元化 | 第63-66页 |
三、体现生活,使道德教育方法倡导道德对话 | 第66-67页 |
四、师生平等,使道德教育的师生关系形成平等关系 | 第67-68页 |
五、立足生活,使道德评价标准生活化、多元化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加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体能力建设 | 第70-78页 |
一、提高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 | 第70-71页 |
二、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能力 | 第71-74页 |
三、磨练大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能力 | 第74-75页 |
四、培育大学生稳定的道德信念能力 | 第75页 |
五、锻炼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实践能力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