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7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一) 农民工 | 第12-13页 |
(二) 待遇 | 第13-14页 |
(三) 苏南 | 第14页 |
三、相关文献资料与研究现状 | 第14-25页 |
(一) 相关文献资料 | 第14-17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四、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25-26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二) 论文结构 | 第25-26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6-27页 |
(一) 创新 | 第26页 |
(二) 不足 | 第26-27页 |
第一章 近代农民工的产生 | 第27-51页 |
第一节 近代工业化的吸引 | 第27-39页 |
一、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 第28-32页 |
二、近代手工业的“蓄水”之效 | 第32-34页 |
三、苏南近代工业手工业发展及其对农民工的吸纳 | 第34-39页 |
第二节 近代城市化的“魔力” | 第39-47页 |
一、近代城市化进程及农民工的城市集中 | 第39-42页 |
二、城市化的“推”与“拉” | 第42-44页 |
三、苏南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农民工的吸纳 | 第44-47页 |
第三节 来自乡村社会的驱动 | 第47-51页 |
第二章 近代农民工的物质待遇 | 第51-85页 |
第一节 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因素 | 第51-77页 |
一、影响农民工工资水平的“技术”因子 | 第51-58页 |
二、物价影响农民工实际工资 | 第58-65页 |
三、名目繁多的“克扣”及拖欠 | 第65-74页 |
四、参照物的选择——被“加深”的贫困 | 第74-77页 |
第二节 近代农民工的福利待遇——以消费合作社为重点的考察 | 第77-85页 |
一、对“福利”的认知 | 第77-78页 |
二、消费合作社的苏南实践 | 第78-80页 |
三、个案分析:对丽新厂消费合作社《章程》的解读 | 第80-85页 |
第三章 近代农民工的精神待遇 | 第85-131页 |
第一节 基本精神需要的满足 | 第85-102页 |
一、恋家情结的消解 | 第85-90页 |
二、闲暇需要的满足 | 第90-94页 |
三、“不平则鸣”:农民工回应待遇不公的宣泄方式 | 第94-102页 |
第二节 职业发展上的精神支持 | 第102-112页 |
一、教育与职业发展:“精神食粮”的需要及满足 | 第102-104页 |
二、来自工厂及社会团体的精神支持 | 第104-107页 |
三、子女教育:农民工精神支持的柱石 | 第107-109页 |
四、“供给上的”和农民工“本身的”两难 | 第109-112页 |
第三节 人格自立的尴尬 | 第112-131页 |
一、自主性与依附性 | 第112-117页 |
二、开放性与封闭性 | 第117-126页 |
三、被“管制”的守时惜时观念 | 第126-131页 |
第四章 近代农民工的社会待遇 | 第131-169页 |
第一节 近代农民工的国民待遇 | 第131-146页 |
一、生存权:国民待遇基础薄弱难于保障 | 第132-137页 |
二、健康权:职业卫生及医疗保障堪忧 | 第137-142页 |
三、基本政治权利缺失 | 第142-145页 |
四、国民待遇意识的淡薄 | 第145-146页 |
第二节 近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 第146-166页 |
一、与资方的对话权趋向平等 | 第147-152页 |
二、资方解雇权逐渐松动 | 第152-155页 |
三、农民工社会地位提高的法律保障 | 第155-162页 |
四、内部纷争:农民工社会地位提高的局限性 | 第162-166页 |
第三节 社会地位和国民待遇之关系 | 第166-169页 |
一、国民待遇制约社会地位 | 第166-167页 |
二、社会地位提高有利于国民待遇获得 | 第167-169页 |
余论:改善农民工待遇的途径 | 第169-18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3-19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197-198页 |
致谢 | 第198-2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