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导论 | 第16-4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二、相关范畴的简要阐述 | 第17-24页 |
三、论文选题的理论依据与实践诉求 | 第24-30页 |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检阅与分析 | 第30-44页 |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基本框架 | 第44-46页 |
六、研究的自我评价 | 第46-48页 |
第一章 法治主义范式的当代理解 | 第48-82页 |
第一节 范式与法治主义范式释义 | 第48-58页 |
一、范式的要义 | 第48-49页 |
二、法治主义范式的诠释 | 第49-58页 |
第二节 “良法治理”的当代内涵 | 第58-73页 |
一、权利本位 | 第58-65页 |
二、规制权力 | 第65-72页 |
三、法制完备 | 第72-73页 |
第三节 “普遍守法”的当代要求 | 第73-82页 |
一、内在守法与普遍守法 | 第73-77页 |
二、外在守法与普遍守法 | 第77-78页 |
三、守法的内外关系 | 第78-82页 |
第二章 问责权法治化的理想模式 | 第82-131页 |
第一节 问责权的法治化规定 | 第82-114页 |
一、问责权的内涵界定 | 第82-86页 |
二、问责权的适用对象 | 第86-98页 |
三、问责权的行使主体及适用范围 | 第98-110页 |
四、问责权的行使方式 | 第110-114页 |
第二节 问责权的法治化制约 | 第114-124页 |
一、问责权的外在规范 | 第114-116页 |
二、问责权网状交叉问责循环系统的建立 | 第116-118页 |
三、问责权的内在设定 | 第118-124页 |
第三节 问责权法治化的基本要件 | 第124-131页 |
一、问责权法治化的形式要件:体系完备、程序明晰 | 第125-126页 |
二、问责权法治化的精神要件:主权在民原则彰显 | 第126-130页 |
三、问责权法治化的实质要件:问责权职、权、责相对称 | 第130-131页 |
第三章 问责权法治化的多维梗阻 | 第131-181页 |
第一节 问责权的“规定性”不足 | 第131-152页 |
一、人民问责权“职守”与“职权”的缺失 | 第131-142页 |
二、代议机关问责权“职权”的匮乏 | 第142-149页 |
三、代议机关、党政机关问责权“职守”的模糊 | 第149-152页 |
第二节 问责权的“制约性”缺失 | 第152-165页 |
一、人民问责权的内在制约性不足:缺乏公民精神 | 第152-158页 |
二、代议机关、党政机关问责权的内在制约性不足 | 第158-164页 |
三、代议机关、党政机关问责权的外在制约性不足 | 第164-165页 |
第三节 问责权法治化遭遇多维梗阻的集中表现 | 第165-181页 |
一、问责权法治化的形式要件不足 | 第165-168页 |
二、问责权法治化的精神要件脱离 | 第168-174页 |
三、问责权法治化的实质要件匮乏 | 第174-181页 |
第四章 建构问责权网状交叉问责循环系统的路径 | 第181-213页 |
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关键 | 第181-191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新定位 | 第182-186页 |
二、完善当代中国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 | 第186-189页 |
三、提升人民代表大会对党政机关的规制能力 | 第189-191页 |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础 | 第191-204页 |
一、契约治理社会与人民问责权的发展 | 第192-195页 |
二、契约治理社会生成的经济基础 | 第195-198页 |
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中国市民社会 | 第198-204页 |
第三节 发展规则性文化是核心 | 第204-213页 |
一、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独特作用 | 第204-207页 |
二、规则性文化的不发达与现代公民精神的流失 | 第207-208页 |
三、当代中国发展规则性文化的基本思路 | 第208-213页 |
结论 | 第213-215页 |
参考文献 | 第215-2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业绩 | 第222-223页 |
后记 | 第223-2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