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源筛选及抗性遗传分析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31页
 1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研究概述第11-21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症状第11-13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发生危害第11-12页
     ·大豆疫霉菌根腐病的症状第12-13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病原菌的研究第13-19页
     ·病原菌命名的发展及分类地位第13-14页
     ·大豆疫霉菌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第14页
     ·大豆疫霉菌的生理小种第14-18页
     ·大豆疫霉的分离技术第18-19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防治第19-21页
     ·抗病资源筛选及抗病品种利用第19页
     ·加强检疫第19页
     ·栽培防治措施第19-20页
     ·化学防治措施第20页
     ·生物防治第20页
     ·综合防治第20-21页
 2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研究第21-27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分类第21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方法第21-23页
     ·小种专化性(完全抗性)第21-22页
     ·非小种专化性(部分抗性)第22-23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源筛选第23-24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遗传分析第24-25页
     ·小种专化性抗性(完全抗性)第24-25页
     ·非小种专化性抗性(部分抗性)第25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基因鉴定第25-27页
     ·常规遗传学方法第25页
     ·抗病基因的推导第25-27页
 3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第27-29页
   ·分子标记技术出现与利用第27-28页
     ·基于Southern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第27页
     ·基于PCR的分子标记技术第27-28页
     ·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标记第28页
     ·基于PCR与限制性酶切技术结合的分子标记第28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第28-29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基因定位第28-29页
     ·抗性基因的克隆第29页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9-31页
第二章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病基因分析第31-41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31-33页
   ·试验材料第31-32页
     ·种质资源第31页
     ·大豆疫霉菌株第31-32页
   ·鉴定方法第32-33页
     ·培养基的制备第32页
     ·大豆植株的培养第32页
     ·接种第32页
     ·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第32页
     ·抗病基因的推导第32-33页
   ·聚类分析第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3-39页
   ·抗病基因的鉴定分析第33-34页
   ·抗病基因资源的分布第34-37页
   ·抗性聚类分析第37-39页
 3 讨论第39-41页
   ·我国大豆疫霉根腐病资源的分布第39-40页
   ·抗性基因的推导第40-41页
第三章 大豆种质对4个大豆疫霉菌株的抗性鉴定第41-51页
 1 试验材料和方法第41-42页
   ·试验材料第41页
     ·种质资源第41页
     ·供试菌株第41页
   ·鉴定方法第41-42页
     ·培养基的制备第41-42页
     ·大豆植株的培养第42页
     ·接种第42页
     ·病情调查及抗性评价第42页
     ·抗病基因的推导第42页
   ·聚类分析第4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抗病基因的鉴定分析第42-44页
   ·鉴定抗性基因资源的分布第44页
   ·抗性聚类分析第44-48页
 3 讨论第48-51页
   ·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方法第48页
   ·抗病基因资源的分布第48-49页
   ·抗性基因的推导第49-51页
第四章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完全抗性遗传分析第51-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1-52页
   ·试验材料第51-52页
     ·亲本及杂交组合第51页
     ·供试菌株第51-52页
     ·群体的抗性鉴定方法和标准第52页
     ·遗传分析方法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54页
   ·抗病基因推导第52-53页
   ·抗性遗传分析第53-54页
 3 讨论第54-57页
全文结论第57-59页
 1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源筛选第57页
 2 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完全抗性遗传分析第57-59页
本文创新点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7页
附录第67-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GmCASc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
下一篇: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