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9页
 1 栽培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第11-16页
   ·栽培大豆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1-12页
   ·栽培大豆种子化学成分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2-13页
   ·栽培大豆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第13-15页
   ·栽培大豆的生态分类第15-16页
 2 栽培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第16-17页
 3 菜用大豆遗传育种的研究概况第17-22页
   ·菜用大豆的农艺性状研究第17-19页
   ·菜用大豆的品质性状研究第19-21页
   ·菜用大豆的品种选育第21-22页
 4 关联分析方法概述第22-25页
   ·连锁不平衡概念第23页
   ·关联分析的两种策略第23-24页
   ·关联分析的统计方法第24页
   ·影响关联分析的因素第24-25页
 5 大豆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第25-27页
   ·大豆基因组LD水平研究进展第25页
   ·大豆种子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第25-27页
 6 本研究的目的与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9-35页
 1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9-31页
   ·试验材料第29页
   ·分析方法第29-31页
 2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青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第31-32页
   ·试验材料第31页
   ·间试验设计第31页
   ·性状的测定第31-32页
   ·数据处理第32页
 3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青籽粒性状QTL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第32-35页
   ·供试材料与田间试验第32页
   ·性状的测定第32-33页
   ·SSR标记的全基因组扫描第33页
   ·数据处理第33-35页
第三章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第35-43页
 1 我国栽培大豆群体和生态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第35-38页
   ·我国栽培大豆不同区域和主要省份的遗传多样性第36页
   ·育成品种与地方品种不同生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第36-37页
   ·南方大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第37-38页
 2 我国栽培大豆地理生态分化的遗传基础第38-41页
   ·栽培大豆群体种间及种内生态群体间分子方差分析第38页
   ·栽培大豆不同生态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第38-39页
   ·我国栽培大豆SSR聚类及其与生态亚群和主要省份亚群间的关系第39-41页
 3 讨论第41-43页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群体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第41页
   ·我国栽培大豆在不同地理生态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第41-43页
第四章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青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第43-49页
 1 我国栽培大豆青籽粒性状的遗传变异第43-45页
   ·青籽粒蔗糖含量的遗传变异第43-44页
   ·百荚鲜重和百粒鲜重的遗传变异第44-45页
   ·青籽粒蔗糖含量、百荚鲜重和百粒鲜重之间的相关关系第45页
 2 栽培大豆青籽粒蔗糖含量特异种质的筛选第45-46页
 3 讨论第46-49页
   ·蔗糖含量对菜用大豆食味品质的重要第46-47页
   ·种质资源研究对菜用大豆育种的重要意义第47-49页
第五章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第49-57页
 1 全国范围栽培大豆群体SSR位点间连锁不平衡及群体结构分析第49-51页
 2 南方栽培大豆品种群体SSR位点间的连锁不平衡及群体结构分析第51-53页
 3 与全国范围栽培大豆群体青籽粒性状相关的SSR标记第53-55页
 4 与南方栽培大豆群体烘干青籽粒品质性状相关的SSR标记第55-56页
 5 讨论第56-57页
   ·关联分析的特点和连锁不平衡水平(LD)对关联分析结果的影响第56页
   ·关联分析前进行群体结构分析的必要性第56-57页
全文结论与主要创新点第57-59页
 1 全文结论第57-58页
 2 主要创新点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5页
附录第65-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源筛选及抗性遗传分析
下一篇:用于河南省小麦品种特异性和一致性鉴定的SSR分子标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