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导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目的 | 第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从整体角度研究扬雄思想的专著 | 第8-9页 |
1.2.2 从不同视角研究扬雄哲学思想的成果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12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12页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2 知人论世及其修养观的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2.1 知人论世——扬雄介绍 | 第13-17页 |
2.1.1 时代背景 | 第13-15页 |
2.1.2 扬雄其人 | 第15-17页 |
2.2 扬雄修养观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天人并重的天人观 | 第17-18页 |
2.2.2 善恶相混的人性论 | 第18-19页 |
2.2.3“尚智”的认识论 | 第19-21页 |
3 修身成圣——扬雄的修养观 | 第21-34页 |
3.1 睎圣、崇经——圣人形象 | 第21-25页 |
3.1.1 晞圣 | 第21-23页 |
3.1.2 尊经崇道 | 第23-25页 |
3.2 心潜、学行——成圣之路 | 第25-29页 |
3.2.1 心潜 | 第25-27页 |
3.2.2 学行 | 第27-29页 |
3.3 尚智、重师——修养依托 | 第29-32页 |
3.3.1 尚智 | 第29-30页 |
3.3.2 重师 | 第30-32页 |
3.4 扬雄修养观的特点 | 第32-34页 |
3.4.1 人生命主体意识的自觉 | 第32-33页 |
3.4.2 理性精神的恢复和发展 | 第33-34页 |
4 扬雄修养观的历史地位和现代启示 | 第34-40页 |
4.1 扬雄修养观的历史地位 | 第34-36页 |
4.1.1 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学道统 | 第34-35页 |
4.1.2 创造性发挥了先秦各家思想 | 第35-36页 |
4.2 扬雄修养观的现代启示 | 第36-40页 |
4.2.1“修身成圣”——提倡修身是个人和社会实现发展的需要 | 第36-37页 |
4.2.2“因革”——修养观念应该不断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符合 | 第37-38页 |
4.2.3“学行”——个人修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 第38-39页 |
4.2.4“重师”——重视教师在个人修养中发挥的作用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