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8年)及陆王学派论文

从王阳明“无善无恶”思想论心体的重建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1 绪论第6-16页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第6-7页
        1.1.1 选题依据第6-7页
        1.1.2 选题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12-14页
        1.3.1 研究思路第12-14页
        1.3.2 研究方法第14页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第14-16页
        1.4.1 研究重点第14页
        1.4.2 研究难点第14-15页
        1.4.3 研究创新点第15-16页
2 “无善无恶”思想对王学形成的影响第16-24页
    2.1 对圣学的探索第16-19页
        2.1.1 圣人气象第16-18页
        2.1.2 对传统理学的质疑第18-19页
    2.2 “心学”立场的确立第19-24页
        2.2.1 出入佛道第19-20页
        2.2.2 儒学立场的回归第20-22页
        2.2.3 心学思想的确立第22-24页
3 心体的重建第24-34页
    3.1 自“性理”至“心理”第24-27页
        3.1.1 朱子“性理”的演绎及其缺陷第24-26页
        3.1.2 王阳明对“性理”的纠偏第26-27页
    3.2 四句教的悬题第27-31页
        3.2.1 文献史实第27-29页
        3.2.2 对佛理的改造第29-31页
    3.3 “无善无恶”对“心体”的回应第31-34页
        3.2.1 理无定在第31-32页
        3.2.2 性无定体第32-34页
4 “无善无恶”对传统道学道德理路的革新第34-45页
    4.1 “良知”对“心性”的继承第34-37页
        4.1.1 “良知说”的来源第34-35页
        4.1.2 阳明对良知的改造第35-37页
    4.2 由“无善无恶”论“良知”第37-40页
        4.2.1 “良知”容纳“无善无恶”第37-39页
        4.2.2 良知对天理的接应第39-40页
    4.3 由“良知”的“自觉”、“自愿”与“情意”论“致良知”之达成第40-45页
        4.3.1 良知的自觉与自愿第41-42页
        4.3.2 情意亦是良知第42-43页
        4.3.3 成物成己一体无间第43-45页
5 王阳明“无善无恶”思想的当代启示第45-50页
    5.1 当代科技、物质社会的“异化”现象第45-47页
        5.1.1 人被非个性化第45-46页
        5.1.2 人被抽象及工具化第46-47页
    5.2 “无善无恶”思想对时代弊病的调和第47-50页
        5.2.1 对治意义第47-48页
        5.2.2 从本原意义上建立自身主体性第48-50页
结语第50-52页
附录第52-54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8-59页
后记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狂飙斗士 ——高长虹的形象研究(1898-1954)
下一篇:扬雄修养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