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冲突话语范式的汉语辩论语言研究
|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引言 | 第8-10页 |
| ·研究综述 | 第8页 |
| ·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8页 |
| ·研究内容 | 第8-9页 |
| ·语料来源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2. 冲突话语范式与辩论语言特征 | 第10-16页 |
| ·人际冲突的提出背景 | 第10页 |
| ·辩论语言的属性分析 | 第10-13页 |
| ·逻辑性 | 第10-12页 |
| ·反馈性 | 第12页 |
| ·艺术性 | 第12-13页 |
| ·辩论语言的冲突结构推进模式 | 第13-16页 |
| ·肯定陈述式-反驳叙述式 | 第13-14页 |
| ·肯定陈述式-应急提问式 | 第14页 |
| ·刺激提问式-对抗陈述式 | 第14页 |
| ·刺激提问式-应急提问式 | 第14-16页 |
| 3. 辩论语言中会话含意的运用 | 第16-30页 |
| ·格赖斯的会话含意理论 | 第16页 |
| ·辩论语言会话含意的特点 | 第16-20页 |
| ·可模糊性 | 第17-18页 |
| ·预设性 | 第18-19页 |
| ·逻辑联结性 | 第19页 |
| ·可转移性 | 第19-20页 |
| ·会话含意的推导 | 第20-30页 |
| ·利用"量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意 | 第20-21页 |
| ·利用"质的准则"推导的会话含意 | 第21-27页 |
| ·利用"关系准则"推导的会话含义 | 第27-30页 |
| 4. 对抗原则下的辩论语言四准则 | 第30-40页 |
| ·损益准则 | 第30-33页 |
| ·对立性 | 第30-31页 |
| ·动态性 | 第31-32页 |
| ·排他性 | 第32-33页 |
| ·吝啬准则 | 第33-36页 |
| ·精准性 | 第33-34页 |
| ·简洁性 | 第34-35页 |
| ·聚焦性 | 第35-36页 |
| ·一致准则 | 第36-37页 |
| ·语场一致性 | 第36页 |
| ·语旨一致性 | 第36页 |
| ·语式一致性 | 第36-37页 |
| ·连贯准则 | 第37-40页 |
| ·修正 | 第37-38页 |
| ·关联 | 第38页 |
| ·顺应 | 第38-40页 |
| 5. 辩论语言的会话结构分析 | 第40-57页 |
| ·会话结构的语用原则 | 第40-41页 |
| ·话轮转换方式 | 第41-48页 |
| ·话轮分配 | 第41-43页 |
| ·话轮争夺 | 第43-45页 |
| ·话轮把持 | 第45-47页 |
| ·话轮转移 | 第47-48页 |
| ·会话结构特征 | 第48-57页 |
| ·辩论语言的局部结构特征 | 第48-53页 |
| ·辩论语言的整体结构特征 | 第53-57页 |
| 6. 结语 | 第57-58页 |
| ·概述 | 第57页 |
| ·对辩论赛话语实践的启示 | 第57页 |
|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