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2页 |
·被子植花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花器官发生发育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毛茛科的系统学概述 | 第12-14页 |
·毛茛科植物花的形态多样性及其发生发育研究 | 第14-16页 |
·时间定年及毛茛科类群的分化时间 | 第16-18页 |
·分子时代的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存在问题和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2-30页 |
·花器官的形态发生发育 | 第22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分子系统学和分子钟 | 第22-24页 |
·取样策略和分子片段选取 | 第22-23页 |
·类群取样 | 第22页 |
·DNA片段的选取 | 第22-23页 |
·分子数据获得 | 第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序列校对和排列 | 第23页 |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时间估算 | 第24页 |
·花形态发生发育性状演化分析 | 第24-30页 |
第3章 研究结果 | 第30-52页 |
·花形态发生和发育 | 第30-36页 |
·星果草族Asteropyreae | 第30-31页 |
·升麻族Cimeifugeae | 第31页 |
·黑种草族Nigelleae | 第31-32页 |
·扁果草族Isopyerae | 第32-34页 |
·铁筷子族Helleboreae | 第34页 |
·银莲花族Aemoneae | 第34-36页 |
·毛茛科系统发育关系 | 第36-40页 |
·MP分析 | 第36页 |
·ML分析 | 第36页 |
·Bayes分析 | 第36-40页 |
·毛茛科科内各类群分歧时间 | 第40-41页 |
·花形态发育性状进化分析 | 第41-5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2-62页 |
·关于毛茛科系统发育框架和分子钟的合理性 | 第52-53页 |
·关于花发育性状的演化 | 第53-59页 |
·花瓣的演化 | 第53-57页 |
·心皮的演化 | 第57页 |
·花对称性的演化 | 第57-58页 |
·花器官排列方式的演化 | 第58页 |
·花发育性状平行演化的普遍性 | 第58-59页 |
·花发育性状和类群的相关性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6页 |
附录Ⅰ 主要符号说明 | 第76-77页 |
附录Ⅱ 花形态发生发育图版 | 第77-96页 |
图版1-2 星果草族Asteropyreae花形态发生发育 | 第77-79页 |
图版3 升麻族Cimcifugeae花形态发生发育 | 第79-80页 |
图版4-5 黑种草族Nigelleae花形态发生发育 | 第80-82页 |
图版6-14 扁果草族Isopyreae花形态发生发育 | 第82-92页 |
图版16-17 铁筷子族Helleboreae花形态发生发育 | 第92-94页 |
图版15,18 银莲花族Aemoneae花形态发生发育 | 第94-96页 |
附录Ⅲ 中生代以来地质年代表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