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岭辽东栎种群更新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4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森林更新研究的基本模式 | 第12-15页 |
·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验证补充限制的客观存在性 | 第16页 |
·补充限制与群落多样性 | 第16-17页 |
·补充限制类型 | 第17-19页 |
·种子限制 | 第19-21页 |
·微生境限制因子 | 第21-22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22-24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及样地设置 | 第24-31页 |
·区域概况 | 第24-25页 |
·样地概况 | 第25-28页 |
·样地设置 | 第28-31页 |
第3章 辽东栎幼苗及微生境的空间格局特征 | 第31-58页 |
·引言 | 第31-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8页 |
·森林群落更新层基本特征调查 | 第33-34页 |
·空间分布格局数据采集 | 第34-35页 |
·幼苗空间格局及自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微生境因子与幼苗格局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54页 |
·乔木更新层基本特征 | 第38-41页 |
·辽东栎幼苗空间分布特征 | 第41-47页 |
·微生境异质性 | 第47-53页 |
·微生境异质性与幼苗空间格局的关系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7页 |
·乔木更新层 | 第54-55页 |
·幼苗空间格局 | 第55-56页 |
·微生境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不同生境下辽东栎幼苗定居限制 | 第58-75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研究方法 | 第59-62页 |
·样地设置 | 第59-60页 |
·实验设计 | 第60-61页 |
·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9页 |
·幼苗存活及生长 | 第62-66页 |
·三种因素对出苗及幼苗补充的影响 | 第66-69页 |
·补充限制 | 第69页 |
·讨论 | 第69-74页 |
·幼苗生长及死亡 | 第69-71页 |
·枯落物及灌丛对幼苗的影响 | 第71-72页 |
·补充限制 | 第72-73页 |
·森林抚育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5章 幼苗生长特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 第75-86页 |
·引言 | 第75-77页 |
·研究方法 | 第77-7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辽东栎幼苗特征 | 第78-79页 |
·生物量分配 | 第79-80页 |
·枯落物厚度 | 第80-81页 |
·针叶浸提液 | 第81-82页 |
·讨论 | 第82-85页 |
·生物量分配 | 第82-83页 |
·枯落物厚度对幼苗的影响 | 第83-84页 |
·它感作用对幼苗的影响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主要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1-103页 |
研究项目经历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