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5页 |
1.1 五氯柳胺结构、理化性质及合成路线 | 第16-19页 |
1.1.1 五氯柳胺结构 | 第16页 |
1.1.2 五氯柳胺的理化性质 | 第16-17页 |
1.1.3 五氯柳胺晶型研究 | 第17页 |
1.1.4 五氯柳胺的合成路线 | 第17-19页 |
1.2 肝片吸虫病感染途径及影响因素 | 第19页 |
1.3 五氯柳胺作用机制 | 第19-20页 |
1.4 五氯柳胺的应用现状 | 第20页 |
1.5 五氯柳胺的临床药效学 | 第20-21页 |
1.6 五氯柳胺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21-22页 |
1.7 五氯柳胺的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7.1 最高残留限量(MRL) | 第22页 |
1.7.2 休药期 | 第22-23页 |
1.7.3 五氯柳胺的残留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五氯柳胺混悬液处方优化 | 第25-30页 |
2.1 材料 | 第25页 |
2.1.1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25页 |
2.2 方法 | 第25-26页 |
2.2.1 单因素试验 | 第25-26页 |
2.2.2 正交试验 | 第26页 |
2.2.3 五氯柳胺混悬液质量评价 | 第26页 |
2.3 试验结果 | 第26-29页 |
2.3.1 正交试验 | 第26-28页 |
2.3.2 五氯柳胺混悬液处方及制备工艺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页 |
2.5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五氯柳胺混悬液质量分析方法验证 | 第30-46页 |
3.1 材料 | 第30页 |
3.1.1 试验仪器 | 第30页 |
3.1.2 试验试剂 | 第30页 |
3.2 方法 | 第30-34页 |
3.2.1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 第30-32页 |
3.2.2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学验证 | 第32-34页 |
3.3 结果 | 第34-45页 |
3.3.1 含量测定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3.3.2 有关物质测定结果 | 第37-45页 |
3.4 讨论 | 第45页 |
3.5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五氯柳胺混悬液质量研究 | 第46-51页 |
4.1 材料 | 第46页 |
4.1.1 试验仪器 | 第46页 |
4.1.2 试验试剂 | 第46页 |
4.2 方法 | 第46-47页 |
4.2.1 性状 | 第46页 |
4.2.2 鉴别 | 第46页 |
4.2.3 有关物质 | 第46-47页 |
4.2.4 检查 | 第47页 |
4.2.5 含量测定 | 第47页 |
4.3 结果 | 第47-50页 |
4.3.1 性状 | 第47页 |
4.3.2 鉴别 | 第47-48页 |
4.3.3 有关物质 | 第48页 |
4.3.4 检查 | 第48-49页 |
4.3.5 含量测定 | 第49-50页 |
4.4 讨论 | 第50页 |
4.5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五氯柳胺混悬液在牛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51-61页 |
5.1 材料 | 第51页 |
5.1.1 试验动物 | 第51页 |
5.1.2 试验仪器 | 第51页 |
5.1.3 试验试剂 | 第51页 |
5.2 方法 | 第51-54页 |
5.2.1 HPLC条件 | 第51-52页 |
5.2.2 质谱条件 | 第52页 |
5.2.3 溶液配制 | 第52页 |
5.2.4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52页 |
5.2.5 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5.2.6 方法学验证 | 第53-54页 |
5.2.7 牛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54页 |
5.3 结果 | 第54-60页 |
5.3.1 特异性 | 第54-56页 |
5.3.2 标准曲线和范围 | 第56页 |
5.3.3 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 | 第56页 |
5.3.4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56-57页 |
5.3.5 稳定性 | 第57-58页 |
5.3.6 回收率 | 第58页 |
5.3.7 五氯柳胺在牛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 | 第58-60页 |
5.4 讨论 | 第60页 |
5.5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