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地球化学论文

胶东地区中生代岩石圈快速减薄过程中岩浆与金成矿事件的地球化学研究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1页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选题依据第15-19页
        1.1.1 胶东地区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的成因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第15-16页
        1.1.2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富集过程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第16-18页
        1.1.3 焦家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成因第18-19页
    1.2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第19-21页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和矿床地质特征第21-38页
    2.1 区域地质概况第21-29页
    2.2 矿床地质特征第29-38页
        2.2.1 地层与岩浆岩第30-32页
        2.2.2 区域构造与矿体展布特征第32-36页
        2.2.3 成矿阶段划分第36-38页
第三章 分析方法第38-42页
    3.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第38页
    3.2 全岩Sr-Nd-Pb同位素第38-39页
    3.3 锆石U-Pb年龄第39页
    3.4 锆石Lu-Hf同位素第39-40页
    3.5 电子探针第40页
    3.6 矿石硫化物S-Pb-He-Ar同位素第40-42页
第四章 晚侏罗世玲珑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第42-55页
    4.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第42页
    4.2 地球化学特征第42-47页
        4.2.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特征第42-43页
        4.2.2 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第43-47页
    4.3 岩石成因第47-54页
        4.3.1 玲珑花岗岩的成岩年龄第47-48页
        4.3.2 锆石饱和温度计第48页
        4.3.3 岩浆源区: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制约第48-51页
        4.3.4 岩浆源区:继承锆石年龄和Hf同位素制约第51-54页
    4.4 地球动力学机制第54-55页
第五章 早白垩世煌斑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第55-75页
    5.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第55页
    5.2 地球化学特征第55-62页
        5.2.1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Pb同位素特征第55-60页
            5.2.1.1 玲珑、蓬莱和焦家低钛煌斑岩第55-58页
            5.2.1.2 焦家高钛煌斑岩第58-60页
        5.2.2 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特征第60-62页
            5.2.2.1 焦家低钛煌斑岩第60-62页
            5.2.2.2 焦家高钛煌斑岩第62页
    5.3 岩石成因第62-69页
        5.3.1 地壳混染评估第62-63页
        5.3.2 分离结晶第63页
        5.3.3 地幔源区性质第63-69页
            5.3.3.1 玲珑、蓬莱和焦家低钛煌斑岩第63-67页
            5.3.3.2 焦家高钛煌斑岩第67-69页
    5.4 对中生代华北岩石圈地幔富集机制的制约第69-71页
    5.5 岩石圈快速减薄事件?第71-75页
第六章 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第75-88页
    6.1 电子探针第75-76页
    6.2 铂族元素第76-77页
    6.3 微量元素第77-78页
    6.4 卤族元素第78-79页
    6.5 硫同位素第79-80页
    6.6 铅同位素第80-82页
    6.7 氦氩同位素第82-84页
    6.8 金矿床成因第84-85页
    6.9 岩浆岩与金矿床成因模式第85-88页
第七章 主要结论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117页
附表第117-146页
致谢第146-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德里克·博克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
下一篇:魏晋南北朝文学与图像艺术的“语—图”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