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一、国内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20-21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一、文献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二、调查研究方法(半结构性访谈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从斯坦福学子到哈佛“掌门人” | 第23-53页 |
第一节 从斯坦福学子到哈佛法学院院长 | 第23-27页 |
一、就读于斯坦福大学 | 第23页 |
二、从哈佛法学院博士到哈佛法学院教授 | 第23-25页 |
三、荣任哈佛法学院院长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执掌哈佛20年 | 第27-47页 |
一、走马上任于校园动荡之际 | 第27-29页 |
二、改革中央行政管理体系 | 第29-35页 |
三、追求哈佛校园里的性别和种族平等 | 第35-37页 |
四、振兴本科教育 | 第37-40页 |
五、改革专业学院教育 | 第40-44页 |
六、探索筹措办学资金的新模式 | 第44-46页 |
七、能源决策之误:“医学区全动力工厂”事件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卸任后执教15年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再度执掌哈佛 | 第48-53页 |
一、再次出任哈佛校长的背景 | 第48-50页 |
二、构建新的通识课程体系 | 第50-53页 |
第二章 博克高等教育思想之核心:大学社会责任观 | 第53-74页 |
第一节 博克大学社会责任观的形成 | 第53-63页 |
一、大学社会责任成为热点问题的历史背景 | 第53-54页 |
二、博克对“大学社会责任”的早期认识 | 第54-56页 |
三、博克对“大学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化 | 第56-59页 |
四、博克的大学社会责任观 | 第59-60页 |
五、大学社会责任观的历史沿革 | 第60-62页 |
六、博克与弗莱克斯纳的大学社会责任观之比较 | 第62-63页 |
第二节 研究型大学承担社会责任必须遵循的学术原则 | 第63-74页 |
一、学术自由原则 | 第64-65页 |
二、学术自治原则 | 第65页 |
三、学术中立原则 | 第65-68页 |
四、关于“大学社会责任”的争论:三个不同群体 | 第68-70页 |
五、研究型大学必须防范的三种风险 | 第70-72页 |
六、博克与弗莱克斯纳的大学社会责任观之再比较 | 第72-74页 |
第三章 大学社会责任之首:重振本科教育 | 第74-128页 |
第一节 博克重振本科教育的时代背景 | 第74-81页 |
一、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价值 | 第74-77页 |
二、博克重振本科教育的时代背景 | 第77-81页 |
第二节 厘定本科教育目标 | 第81-116页 |
一、学会表达 | 第82-85页 |
二、学会思考 | 第85-87页 |
三、培养品德 | 第87-99页 |
四、培养合格公民 | 第99-102页 |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 第102-109页 |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 第109-111页 |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 第111-113页 |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 第113-115页 |
九、本节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三节 改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本科教学方法 | 第116-124页 |
一、1977年的表述 | 第117页 |
二、1986年的论述和变革的实践 | 第117-119页 |
三、2006年的阐述 | 第119-120页 |
四、2007年的阐释 | 第120-121页 |
五、2011年的演讲和访谈 | 第121-124页 |
第四节 创建“德里克·博克教学与学习中心” | 第124-128页 |
第四章 大学社会责任之要:改造专业学院 | 第128-150页 |
第一节 重建肯尼迪政府学院 | 第128-134页 |
一、大学如何帮助改善政府的质量 | 第128-129页 |
二、“填补美国专业教育的空白” | 第129-131页 |
三、培养公共服务精神 | 第131-134页 |
第二节 改造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 | 第134-150页 |
一、强调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 第134-141页 |
二、注重实践技能的培训 | 第141-142页 |
三、加强教学与科研的平衡和融合 | 第142-145页 |
四、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 第145-150页 |
第五章 大学社会责任之重:做一流的科学研究 | 第150-160页 |
第一节 “一所大学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教授的学术水平” | 第150-156页 |
一、聘任最优秀的终身教授:哈佛成功的秘诀 | 第150-153页 |
二、聘任最优秀的终身教授:职业家校长的重大职责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 | 第156-160页 |
一、科学家的责任 | 第157-158页 |
二、政府的责任 | 第158-160页 |
第六章 大学社会责任之新:应对高等教育商业化的挑战 | 第160-184页 |
第一节 高等教育商业化的兴起 | 第160-164页 |
一、重振经济:商业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 第160-162页 |
二、与时俱进:博克有关商业化的论述 | 第162-164页 |
第二节 高等教育商业化的价值 | 第164-168页 |
一、博克有关高等教育商业化观点的延续性 | 第164-166页 |
二、博克有关高等教育商业化观点的发展性 | 第166-168页 |
第三节 高等教育商业化的风险 | 第168-173页 |
一、损害学术标准 | 第168-171页 |
二、贬损大学和教授的信誉 | 第171-173页 |
第四节 防范“利益冲突” | 第173-182页 |
一、博克关于利益冲突的系列论述 | 第174-180页 |
二、哈佛规避利益冲突的两个故事 | 第180-182页 |
第五节 博克论高等教育商业化的未来 | 第182-184页 |
第七章 以治校为志业:博克的转型之路 | 第184-216页 |
第一节 博克从学科专家成长为教育家的转型之路 | 第184-198页 |
一、从学科专家转型为杰出大学校长 | 第184-197页 |
二、从杰出大学校长成长为教育家 | 第197-198页 |
第二节 博克从学科专家转型为教育家的特征分析 | 第198-216页 |
一、克拉克·克尔的生平简介 | 第199-200页 |
二、詹姆斯·杜德斯达特的生平简介 | 第200-201页 |
三、博克、克尔和杜德斯达特转型之路的共性分析 | 第201-209页 |
四、博克、克尔和杜德斯达特转型之路的个性分析 | 第209-216页 |
第八章 卓越的教育家:博克的贡献 | 第216-248页 |
第一节 博克对哈佛大学的贡献 | 第216-231页 |
一、查尔斯·艾略特对哈佛大学的贡献 | 第216-223页 |
二、詹姆斯·科南特对哈佛大学的贡献 | 第223-227页 |
三、博克、艾略特和科南特对哈佛大学的贡献之比较 | 第227-231页 |
第二节 博克对高等教育的理论贡献 | 第231-248页 |
一、克拉克·克尔对高等教育的理论贡献 | 第232-238页 |
二、詹姆斯·杜德斯达特对高等教育的理论贡献 | 第238-239页 |
三、博克、克尔和杜德斯达特高等教育理论的共性分析 | 第239-245页 |
四、博克、克尔和杜德斯达特高等教育理论的个性分析 | 第245-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52页 |
致谢 | 第252-254页 |
附录A: 对德里克·博克访谈的原始记录(第一次) | 第254-260页 |
附录B: 对德里克·博克访谈的原始记录(第二次) | 第260-267页 |
附录C: 对德里克·博克访谈的原始记录(第三次) | 第267-283页 |
附录D: 对德里克·博克访谈的原始记录(第四次) | 第283-290页 |
附录E: 亨利·罗索夫斯基教授访谈录 | 第290-294页 |
附录F: 帕特·格雷厄姆教授访谈录 | 第294-297页 |
附录G: 哈瑞·刘易斯教授访谈录 | 第297-300页 |
附录H: 丹尼斯·汤普森教授访谈录 | 第300-303页 |
附录I: 斯坦利·霍夫曼教授访谈录 | 第303-3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