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6页 |
1.1 病迹学的定义和学科史 | 第10-11页 |
1.1.1 定义 | 第10页 |
1.1.2 学科史 | 第10-11页 |
1.2 西方病迹学研究 | 第11-13页 |
1.3 当代中国病迹学研究 | 第13-16页 |
2 三位文学家的个案研究 | 第16-51页 |
2.1 患有精神障碍的小说家—郁达夫 | 第16-26页 |
2.1.1 作品对本人精神状况的反映 | 第16页 |
2.1.2 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及分析 | 第16-22页 |
2.1.3 性心理障碍的表现和分析 | 第22-25页 |
2.1.4 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分析 | 第25-26页 |
2.2 患有精神障碍的散文家—三毛 | 第26-43页 |
2.2.1 坦率真诚的写实风格和“真实性陷阱” | 第26-27页 |
2.2.2 三毛童年的怪异的性格举止和大量阅读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3 少年抑郁时期的表现 | 第28-32页 |
2.2.4 中年躁狂时期 | 第32-35页 |
2.2.5 中晚年的抑郁期 | 第35-39页 |
2.2.6 三毛关于自杀的观念 | 第39-40页 |
2.2.7 文学创作与精神障碍的相互作用 | 第40-42页 |
2.2.8 过程美学和招标主义小说 | 第42-43页 |
2.3 患有精神障碍的诗人—海子 | 第43-51页 |
2.3.1 海子自杀前的精神症状 | 第43-45页 |
2.3.2 文学创作对海子精神状况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3 以文艺价值取向分析海子 | 第46-47页 |
2.3.4 创作心理分析和与精神病理过程的比较 | 第47-51页 |
3 精神障碍与文学创作关系研究 | 第51-65页 |
3.1 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建构“创作要素框架” | 第51-56页 |
3.1.1 对郁达夫的分析 | 第51-54页 |
3.1.2 对三毛的分析 | 第54-55页 |
3.1.3 “假设法”的使用 | 第55-56页 |
3.2 精神障碍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建构“精神障碍影响框架” | 第56-58页 |
3.3 文学创作对精神障碍的影响——建构“创作影响框架” | 第58-61页 |
3.4 互动过程中的精神障碍和文学创作——建构“精文互动模型” | 第61-65页 |
3.4.1 郁达夫的分析 | 第62-63页 |
3.4.2 三毛的互动模型 | 第63-64页 |
3.4.3 海子的互动模型 | 第64-65页 |
4 病迹学方法和理论探索 | 第65-78页 |
4.1 症状问题 | 第65-68页 |
4.1.1 文学主体和历史主体的区分 | 第65页 |
4.1.2 两类症状信息来源的区分 | 第65-66页 |
4.1.3 判断作家症状的几点经验 | 第66页 |
4.1.4 两类文学家的“作品-症状联系强度判断表” | 第66-67页 |
4.1.5 症状信息可靠性的参照 | 第67-68页 |
4.2 病因问题 | 第68-71页 |
4.2.1 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区分 | 第68页 |
4.2.2 被动影响和主动控制的区分 | 第68-69页 |
4.2.3 过程研究和断面研究的区分 | 第69-70页 |
4.2.4 作为结果和作为过程的精神障碍 | 第70页 |
4.2.5 精神病理过程的范围 | 第70-71页 |
4.2.6 文学创作的性质 | 第71页 |
4.3 诊断问题 | 第71-72页 |
4.3.1 伦理问题 | 第71-72页 |
4.3.2 诊断在研究中的价值 | 第72页 |
4.3.3 进行诊断的注意事项 | 第72页 |
4.4 类型问题 | 第72-74页 |
4.4.1 个案传记研究 | 第72-73页 |
4.4.2 理论归纳研究 | 第73页 |
4.4.3 资料汇总研究 | 第73-74页 |
4.4.4 现实研究 | 第74页 |
4.4.5 文学研究 | 第74页 |
4.5 步骤问题 | 第74-75页 |
4.6 价值取向问题 | 第75-76页 |
4.7 研究意义问题 | 第76-77页 |
4.8 学科交叉问题 | 第77-78页 |
4.9 概念问题 | 第78页 |
5 结语 | 第78-82页 |
5.1 原因——为什么我要做这样的研究 | 第78-79页 |
5.2 意见——理科的方法加文科的才识 | 第79-80页 |
5.3 结果汇集 | 第80-81页 |
5.4 局限性和未来研究计划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页 |
就读期间学术论文 | 第88-89页 |
附录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