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选择美日两国科幻影视作品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研究对象的阐释 | 第10-12页 |
二 为什么是战后——有关作品研究时间节点选择的解释 | 第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一 研究难点 | 第14页 |
二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作为科幻电影批评方法的“意识形态” | 第17-27页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一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17-18页 |
二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思想 | 第18页 |
三 米歇尔·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战后美日科幻影视作品意识形态社会现实溯源 | 第19-24页 |
一 战后美国——自信与自危 | 第20-22页 |
二 战后日本——旧日枷锁与新思维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战后美日科幻影视作品意识形态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战后美日科幻影视作品意识形态对比 | 第27-42页 |
第一节 二战题材电影的科幻表达对比——以《高堡奇人》与《次元舰队》为例 | 第27-33页 |
一 新历史主义意识形态批判 | 第27-31页 |
二 反战败主义之上的二元政治解读 | 第31-33页 |
第二节 对自身意识形态批评的科幻表达——以《守望者》与《日本沉没》为例 | 第33-42页 |
一 反英雄意识形态批评 | 第33-35页 |
二 地缘危局与民族自省意识 | 第35-42页 |
第三章 战后美日科幻影视作品意识形态分析 | 第42-64页 |
第一节 战后美国科幻影视作品意识形态分析 | 第42-49页 |
一 重塑消失的敌人——以《星河战队》为首的二元对立科幻电影 | 第42-44页 |
二 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科幻电影《钢铁苍穹》 | 第44-47页 |
三 汤姆·克兰西——对冷战世界的架空 | 第47-49页 |
第二节 战后日本科幻影视作品意识形态分析 | 第49-64页 |
一 拯救世界的“战败者”——《宇宙战舰大和号》 | 第49-54页 |
二 回归日本国运情结的本源——《战国自卫队1549》 | 第54-57页 |
三 日本动画片《机动战士高达》中的世界观与其他 | 第57-64页 |
第四章 战后美日科幻影视作品中意识形态的融合与演进 | 第64-73页 |
第一节 赛博朋克观念发展的相互作用 | 第64-66页 |
一 赛博朋克的起源 | 第64-65页 |
二 东方思想的注入 | 第65页 |
三 好莱坞的回应 | 第65-66页 |
第二节 脱亚入欧与《回忆三部曲》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国际视野下的科幻灾难电影 | 第69-73页 |
一 《金刚》与《哥斯拉》 | 第69-70页 |
二 《环太平洋》中的国际合作及阐发 | 第70-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历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