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与数字化 | 第12-18页 |
1.1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现状 | 第12-14页 |
1.1.1 贵州石阡仡佬族地区概况 | 第12页 |
1.1.2 “非遗”优势显著 | 第12-13页 |
1.1.3 传统传承模式难以为继 | 第13-14页 |
1.2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纪录与传播现状 | 第14-15页 |
1.3 数字化对“非遗”纪录传播的促进作用 | 第15-17页 |
1.3.1 拓宽表达渠道 | 第15-16页 |
1.3.2 打破时空限制 | 第16-17页 |
1.4 贵州石阡“非遗”数字化纪录传播的困境 | 第17-18页 |
1.4.1 文化传播观念落后 | 第17页 |
1.4.2 资金短缺,人才匮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数字化纪录方法 | 第18-24页 |
2.1 加强“非遗”数字化记录 | 第18-19页 |
2.1.1 数据采集保存 | 第18页 |
2.1.2 资料整理修复 | 第18-19页 |
2.2 推动“非遗”数字化纪录 | 第19-20页 |
2.2.1 保证客观纪实 | 第19页 |
2.2.2 丰富文化形式和内涵 | 第19-20页 |
2.3 数字化手段与传统传承方式相结合 | 第20-24页 |
2.3.1 搭建“非遗”数据库及信息共享平台 | 第20-21页 |
2.3.2 以数字化纪录成果推动“非遗”传承与传播 | 第21-24页 |
第三章 贵州石阡仡佬族“非遗”数字化传播策略 | 第24-28页 |
3.1 加强“非遗”数字化信息展示 | 第24-25页 |
3.2 打造“非遗”庆典,转化数字化成果 | 第25-26页 |
3.3 丰富“非遗”数字化传播渠道 | 第26-28页 |
3.3.1 石阡仡佬族“非遗”传播路径的转变 | 第26-27页 |
3.3.2 构建“非遗”数字化立体传播手段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数字文旅时代“非遗”传承的改造与反思 | 第28-36页 |
4.1 加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 | 第28-31页 |
4.1.1 时代背景推动文化发展 | 第28-29页 |
4.1.2 文化政策为“非遗”传播传承带来的机遇 | 第29-31页 |
4.2 数字化技术冲击下对“非遗”开发的反思 | 第31-32页 |
4.2.1 民族文化严肃性消解 | 第31页 |
4.2.2 过度旅游,生态环境破坏 | 第31-32页 |
4.3 高效利用现代化数字传播手段 | 第32-33页 |
4.3.1 加强数字化纪录传播能力建设 | 第32页 |
4.3.2 提升“非遗”品牌的特色化新媒体形象 | 第32-33页 |
4.4 借势打造本土“非遗”品牌 | 第33-36页 |
4.4.1 实现民族文化创新性转化与发展 | 第33-34页 |
4.4.2 提升民族特色文化话语体系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