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7页
        1.3.1 关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第12-14页
        1.3.2 关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第14-16页
        1.3.3 文献述评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7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页
    1.5 创新点第17-19页
2 股权激励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第19-22页
    2.1 股权激励概念第19页
    2.2 股权激励理论基础第19-20页
        2.2.1 委托代理理论第19页
        2.2.2 剩余索取权理论第19-20页
        2.2.3 人力资本理论第20页
    2.3 股权激励实施效果评价方法第20-22页
        2.3.1 财务效果评价方法第21页
        2.3.2 非财务效果评价方法第21-22页
3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动因及方案介绍第22-29页
    3.1 公司介绍第22页
    3.2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动因分析第22-24页
        3.2.1 克服宏观经济形势不利影响,提升企业竞争力第22-23页
        3.2.2 工业转型升级对核心人才的急切需求第23-24页
        3.2.3 企业对技术、研发和业务骨干的回报第24页
    3.3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完成情况介绍第24-27页
        3.3.1 汇川技术三次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介绍第25-26页
        3.3.2 汇川技术三次股权激励方案业绩完成情况第26-27页
    3.4 三次激励方案小结第27-29页
4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分析与评价第29-46页
    4.1 短期市场反应分析第29-34页
        4.1.1 确定事件日、事件期和估计期第29-30页
        4.1.2 激励计划前后异常报酬率及累计异常报酬率第30-31页
        4.1.3 市场反应的度量第31-32页
        4.1.4 对市场反应的评价第32-34页
    4.2 企业长期绩效分析第34-40页
        4.2.1 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分析第34-38页
        4.2.2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第38-40页
    4.3 企业非财务效果分析第40-44页
        4.3.1 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变化分析第40-42页
        4.3.2 激励对象的稳定性与员工结构变动分析第42-44页
    4.4 实施效果小结第44-46页
5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经验与启示第46-51页
    5.1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方案的成功经验第46-48页
        5.1.1 汇川技术实施股权激励时机的合适性第46-47页
        5.1.2 激励对象选择的合理性第47-48页
        5.1.3 行权条件指标考虑企业业绩和个人业绩的综合性第48页
        5.1.4 预留激励股份使企业激励机制的完善性第48页
    5.2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方案不足之处第48-49页
        5.2.1 公司层面行权业绩指标单一性第48-49页
        5.2.2 公司业绩指标设定标准过低性第49页
    5.3 汇川技术股权激励方案的完善建议第49-51页
        5.3.1 摒弃企业业绩单一考核指标、设置多元化行权条件第49-50页
        5.3.2 参考企业发展态势,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实现难度第50页
        5.3.3 双重考虑企业和个人业绩完成度,设置可行权乘数第50-51页
6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51-53页
    6.1 研究总结第51-52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第57-60页
后记第60-61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X公司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创建文明城市中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以石家庄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