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机器人技术论文--机器人论文

双机器人工作单元布局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来源第11页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机器人工作空间及灵活性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2 机器人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页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第17-20页
第2章 机器人工作单元坐标变换与运动学分析第20-31页
    2.1 任务点的坐标变换第20-24页
        2.1.1 任务点在机器人布局中的位姿描述第20-21页
        2.1.2 坐标变换在机器人布局中的应用第21-24页
    2.2 机器人正运动学第24-27页
        2.2.1 机器人连杆变换矩阵第24-25页
        2.2.2 机器人D-H参数第25-26页
        2.2.3 机器人正运动学模型第26页
        2.2.4 机器人运动学仿真第26-27页
    2.3 机器人逆运动学第27-30页
        2.3.1 解析法第28-29页
        2.3.2 牛顿-拉夫逊迭代法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基于灵活性分析的双机器人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31-51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第31-36页
        3.2.1 机器人工作空间建模第31-33页
        3.2.2 机器人工作空间仿真第33-36页
    3.3 机器人灵活性评价与灵活度建模第36-39页
        3.3.1 机器人灵活性评价第36-37页
        3.3.2 灵活度建模第37-39页
    3.4 双机器人灵活度计算仿真第39-44页
        3.4.1 定点灵活度计算仿真第39-41页
        3.4.2 全局灵活度计算仿真第41-42页
        3.4.3 工作区域灵活度计算仿真第42-44页
    3.5 工件加工区域灵活度评估模型建立与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44-49页
        3.5.1 双机器人工作单元起始布局第44-45页
        3.5.2 工件加工区域灵活度评估模型第45-48页
        3.5.3 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48-49页
    3.6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4章 基于重合率的双机器人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51-68页
    4.1 引言第51页
    4.2 双机器人工作单元分析第51-55页
        4.2.1 工作单元布局优化问题第51-52页
        4.2.2 加工工件分析第52-53页
        4.2.3 双机器人工作单元组成第53-54页
        4.2.4 工作单元约束分析第54-55页
    4.3 双机器人工作单元数学建模与重合率计算第55-61页
        4.3.1 机器人和工件建模第55-57页
        4.3.2 工作单元重合区域建模第57-58页
        4.3.3 工作单元重合率计算第58-61页
    4.4 双机器人工作单元布局优化及效果验证第61-66页
        4.4.1 双机器人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61-65页
        4.4.2 机器人工作单元加工效果验证第65-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5章 基于关节能耗评估的双机器人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68-87页
    5.1 引言第68页
    5.2 工业机器人动力学分析第68-73页
        5.2.1 牛顿-欧拉法第68-71页
        5.2.2 拉格朗日欧拉法第71-72页
        5.2.3 机器人IRB1600动力学建模第72-73页
    5.3 工业机器人关节能耗评估模型与影响因素分析第73-82页
        5.3.1 机器人运行能耗问题描述第73-74页
        5.3.2 关节能耗评估模型第74-76页
        5.3.3 能耗影响因素分析第76-82页
    5.4 关节能耗评估值计算与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82-85页
        5.4.1 机器人能耗评估值计算第82-84页
        5.4.2 工作单元布局优化第84-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87-89页
    6.1 本文总结第87-88页
    6.2 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作者简历第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成果第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拉索式蛇行机械臂可视化交互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CompactRIO的外骨骼机器人传感与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