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扩展青霉脂肪酶oxyanion hole的重塑

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页
中文文摘第4-11页
绪论第11-25页
    1.1 微生物脂肪酶的研究现状第11-15页
        1.1.1 微生物脂肪酶的来源第11-12页
        1.1.2 微生物脂肪酶的理化性质第12-13页
        1.1.3 微生物脂肪酶的特点第13-15页
    1.2 氧阴离子洞的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氧阴离子洞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第15-17页
        1.2.2 非脂肪酶氧阴离子洞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1.2.3 脂肪酶氧阴离子洞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1.3 微生物脂肪酶的分子进化研究现状第19-22页
        1.3.1 分子进化概述第19-20页
        1.3.2 定点饱和突变第20-21页
        1.3.3 高通量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第21页
        1.3.4 构建进化树(Evolutionary tree)第21-22页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意义第22-25页
第一章 氧阴离子洞结构的同源置换第25-41页
    1.1 前言第25页
    1.2 材料第25-26页
        1.2.1 菌株与质粒第25页
        1.2.2 主要试剂第25-26页
        1.2.3 主要仪器设备第26页
        1.2.4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置第26页
    1.3 实验方法第26-32页
        1.3.1 突变引物设计第26-27页
        1.3.2 重组质粒pET-51b(+)-PEL的构建第27-30页
        1.3.3 制备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和质粒转化第30-31页
        1.3.4 定点突变文库的构建第31-32页
    1.4 结果第32-36页
        1.4.1 质粒pET-51b(+)的验证第32-33页
        1.4.2 PEL片段的扩增结果第33-34页
        1.4.3 重组质粒pET-51b(+)-PEL双酶切验证第34页
        1.4.4 全质粒PCR产物的验证第34-35页
        1.4.5 突变质粒的验证第35-36页
    1.5 讨论第36-41页
第二章 同源置换突变体的酶活研究第41-51页
    2.1 前言第41页
    2.2 材料第41-42页
        2.2.1 菌株与质粒第41页
        2.2.2 主要试剂第41页
        2.2.3 主要仪器第41-42页
        2.2.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42页
    2.3 实验方法第42-44页
        2.3.1 获得突变重组质粒第42页
        2.3.2 大肠杆菌BL 21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第42页
        2.3.3 BL21的诱导表达第42-43页
        2.3.4 脂肪酶突变体的性质鉴定第43-44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44-47页
        2.4.1 大肠杆菌BL21的转化第44页
        2.4.2 脂肪酶突变体的诱导表达第44-45页
        2.4.3 脂肪酶突变体的活性测定第45-47页
    2.5 讨论第47-51页
第三章 氧阴离子洞构成位点131、133的突变体构建及高活性突变体的筛选第51-59页
    3.1 前言第51页
    3.2 材料第51页
        3.2.1 菌株与质粒第51页
        3.2.2 主要试剂第51页
        3.2.3 主要仪器设备第51页
        3.2.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配制第51页
    3.3 实验方法第51-53页
        3.3.1 设计突变引物第51-52页
        3.3.2 重组质粒pET-51b(+)-PEL的构建第52页
        3.3.3 突变文库的构建第52-53页
        3.3.4 脂肪酶突变体的鉴定和测序第53页
    3.4 结果第53-56页
        3.4.1 质粒pET-51b(+)-PEL的抽提第53-54页
        3.4.2 全质粒PCR的验证第54页
        3.4.3 突变体文库的构建第54-55页
        3.4.4 突变体的筛选第55-56页
    3.5 讨论第56-59页
第四章 脂肪酶突变体的真核表达第59-73页
    4.1 前言第59-60页
    4.2 材料第60-62页
        4.2.1 菌株与质粒第60页
        4.2.2 主要试剂第60页
        4.2.3 主要仪器设备第60页
        4.2.4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第60-62页
    4.3 实验方法第62-68页
        4.3.1 突变重组质粒pAO815-PEL的构建第62-65页
        4.3.2 突变重组质粒pPIC 3.5k-PEL的构建第65-66页
        4.3.3 酵母感受态的制备第66-68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68-72页
        4.4.1 突变重组质粒pAO815-PEL的构建第68-70页
        4.4.2 突变重组质粒pPIC 3.5k-PEL的构建第70-71页
        4.4.3 转化酵母GS115第71页
        4.4.4 脂肪酶的诱导表达第71-72页
    4.5 讨论第72-7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1.1 创新点第73页
    1.2 总结第73-74页
    1.3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81-83页
致谢第83-85页
个人简历第85-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动态图像的颈椎功能分析研究
下一篇:集成问题框架与UML的形式化验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