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 1.2.1 房地产价格泡沫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 1.2.2 房地产价格泡沫研究中的不足与争议 | 第13-14页 | 
| 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14-15页 | 
| 1.3.1 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概述 | 第14页 | 
| 1.3.2 预期达到的研究效果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2 房地产价格泡沫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 第15-21页 | 
| 2.1 价格、价格泡沫与房地产价格泡沫释义 | 第15-16页 | 
| 2.1.1 价格的涵义 | 第15页 | 
| 2.1.2 价格泡沫涵义与衡量 | 第15-16页 | 
| 2.1.3 房地产价格泡沫涵义与衡量 | 第16页 | 
| 2.2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的机理和影响 | 第16-17页 | 
| 2.2.1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微观逻辑 | 第16页 | 
| 2.2.2 房地产价格泡沫形成的宏观逻辑 | 第16-17页 | 
| 2.2.3 房地产价格泡沫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 第17页 | 
| 2.3 房地产价格泡沫测算的方法论基础 | 第17-21页 | 
| 2.3.1 房地产价格泡沫测算方法的比较 | 第17页 | 
| 2.3.2 模糊层次分析法概述及本文所应用的具体操作步骤 | 第17-19页 | 
| 2.3.3 模糊层次分析法相关的定义和定理 | 第19-21页 | 
| 3 房地产价格泡沫实证测算 | 第21-32页 | 
| 3.1 指标选取 | 第21-25页 | 
| 3.1.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1-22页 | 
| 3.1.2 指标临界的确定 | 第22-24页 | 
| 3.1.3 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泡沫计算公式 | 第24-25页 | 
| 3.2 样本选取与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 第25-28页 | 
| 3.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25-26页 | 
| 3.2.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 第26-28页 | 
| 3.3 实证测算 | 第28-32页 | 
| 3.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28-29页 | 
| 3.3.2 权重向量结合指标计算,得到结果 | 第29-32页 | 
| 4 中国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分析 | 第32-37页 | 
| 4.1 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分析 | 第32-33页 | 
| 4.1.1 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实证分析 | 第32-33页 | 
| 4.1.2 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泡沫实证分析 | 第33页 | 
| 4.2 城市间房地产价格泡沫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 | 第33-35页 | 
| 4.2.1 一二线城市间的横向比较 | 第33-34页 | 
| 4.2.2 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发展趋势的纵向比较 | 第34-35页 | 
| 4.3 房地产价格泡沫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 | 第35-37页 | 
| 4.3.1 房地产价格泡沫适度对地产商、投资者、政府的影响 | 第35-36页 | 
| 4.3.2 房地产价格泡沫破裂对地产商、投资者、政府可能造成的影响 | 第36-37页 | 
| 5 政策建议和结语 | 第37-40页 | 
| 5.1 政策建议 | 第37-40页 | 
| 5.1.1 科学规范土地市场。 | 第37页 | 
| 5.1.2 严格房地产商和个人住房贷款信贷。 | 第37-38页 | 
| 5.1.3 建立科学、合理、系统的房地产相关税收体系。 | 第38-39页 | 
| 5.1.4 严控各种投机和炒房行为。 | 第39页 | 
| 5.1.5 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经济对房地产行业的依赖。 | 第39-40页 | 
| 5.2 结语 | 第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