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近年我国天然气发展成就 | 第9-11页 |
1.2 “十三五”期间天然气的发展前景与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3 北京市燃气系统的发展情况 | 第12-14页 |
1.4 国内外防雷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 第14-17页 |
1.4.1 国外防雷击技术相关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4.2 国内防雷击技术相关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1.4.3 防雷击设备的发展及应用 | 第16-17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1.5.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1.5.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9-20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北京地区雷电分布规律 | 第21-34页 |
2.1 雷电的形成及类型 | 第21-22页 |
2.1.1 雷电的形成过程 | 第21页 |
2.1.2 雷电的类型分类 | 第21-22页 |
2.2 北京地区近年雷电天气情况 | 第22-23页 |
2.3 北京地区雷电分布规律 | 第23-33页 |
2.3.1 雷电灾害的闪电年变化 | 第23-25页 |
2.3.2 闪电月变化 | 第25-26页 |
2.3.3 闪电日变化 | 第26-27页 |
2.3.4 雷电灾害密度地域分布和闪电密度的地域分布 | 第27-29页 |
2.3.5 雷电灾害等级地域分布和闪电强度的地域分布 | 第29-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典型燃气场站雷击事故分析 | 第34-50页 |
3.1 雷击对城镇燃气场站的破坏影响 | 第34-36页 |
3.1.1 对站内调压间外燃气附属设施的损害 | 第34-35页 |
3.1.2 对站内仪器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损害 | 第35页 |
3.1.3 对站内调压和过滤计量设备的损害 | 第35-36页 |
3.1.4 对站内管道的损害 | 第36页 |
3.1.5 对站内阴极保护绝缘体的损害 | 第36页 |
3.2 近年北京燃气场站雷击事件分析 | 第36-41页 |
3.2.1 杏石口调压站雷电灾害情况说明 | 第37-38页 |
3.2.2 通州门站雷电灾害情况说明 | 第38-39页 |
3.2.3 采育门站雷电灾害情况说明 | 第39页 |
3.2.4 北石槽门站雷电灾害情况说明 | 第39-41页 |
3.3 重大雷击事故案例分析---北京燃气阎村门站 | 第41-49页 |
3.3.1 阎村门站雷击事故情况概述 | 第41-43页 |
3.3.2 雷击现场勘测情况 | 第43-44页 |
3.3.3 雷击事故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3.3.4 流量计算机冲击破坏实验 | 第45-46页 |
3.3.5 避雷塔有效保护范围仿真计算 | 第46-48页 |
3.3.6 事件评价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燃气场站防雷击技术分析与改进研究 | 第50-67页 |
4.1 防雷技术规范要求 | 第50-51页 |
4.1.1 防直击雷规范要求 | 第50页 |
4.1.2 防雷电感应、电涌侵入规范要求 | 第50页 |
4.1.3 燃气行业的防雷装置设计要求 | 第50-51页 |
4.1.4 燃气行业的防雷技术框架及原则 | 第51页 |
4.2 防雷装置 | 第51-54页 |
4.2.1 接闪器 | 第51-52页 |
4.2.2 引下线 | 第52-53页 |
4.2.3 接地装置 | 第53-54页 |
4.3 防雷击技术方案及优化改进 | 第54-63页 |
4.3.1 针对直击雷的防雷技术优化建议 | 第54-55页 |
4.3.2 针对雷电感应的防雷技术优化建议 | 第55-57页 |
4.3.3 优化改进外部与内部的防雷系统采用共用接地 | 第57页 |
4.3.4 等电位连接优化 | 第57-59页 |
4.3.5 屏蔽体设计 | 第59-60页 |
4.3.6 避雷塔的优化设计 | 第60-63页 |
4.4 燃气场站防雷击技术方案的优化实践 | 第63-66页 |
4.4.1 站内建构筑物的防雷技术应用 | 第63-64页 |
4.4.2 站内过滤计量区的防雷技术应用 | 第64页 |
4.4.3 站内金属管道的防雷技术应用 | 第64-65页 |
4.4.4 站内仪表和自动控制系统的防雷技术应用 | 第65页 |
4.4.5 站内电源系统的防雷技术应用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