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3.1 国外市政快速路设计BIM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3.2 国内市政快速路设计BIM技术应用发展现状 | 第19-22页 |
1.4 市政快速路设计现状 | 第22-23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市政快速路设计BIM技术应用分析 | 第25-35页 |
2.1 BIM技术的概念 | 第25页 |
2.2 二维CAD设计与三维BIM设计对比分析 | 第25-28页 |
2.2.1 二维CAD设计特点 | 第25-26页 |
2.2.2 BIM设计特点 | 第26-28页 |
2.3 市政快速路BIM技术应用特点 | 第28-30页 |
2.3.1 市政快速路特点 | 第28-29页 |
2.3.2 市政快速路BIM技术应用特点 | 第29-30页 |
2.4 市政快速路BIM应用主流软件对比分析 | 第30-33页 |
2.5 市政快速路BIM应用软件选择 | 第33-3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基于Bentley正向协同设计方法研究 | 第35-59页 |
3.1 BIM正向设计概念及方法 | 第35-36页 |
3.1.1 BIM正向设计概念 | 第35页 |
3.1.2 BIM正向设计方法 | 第35-36页 |
3.2 市政快速路BIM协同设计管理方法 | 第36-41页 |
3.2.1 Bentley协同设计信息管理平台 | 第37-40页 |
3.2.2 Bentley协同设计管理关键要素 | 第40-41页 |
3.3 BIM三维地质模型建立方法 | 第41-44页 |
3.3.1 三维地质模型 | 第41页 |
3.3.2 BIM三维地质模型建立 | 第41-43页 |
3.3.3 BIM三维地质模型与上部结构结合 | 第43-44页 |
3.4 基于BIM的快速路路线规划及详细设计 | 第44-53页 |
3.4.1 实景建模 | 第44-46页 |
3.4.2 概念设计 | 第46-47页 |
3.4.3 道路深化设计 | 第47-53页 |
3.5 基于BIM的市政快速路桥梁立交设计 | 第53-54页 |
3.6 市政快速路管涵设计 | 第54-5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4章 BIM正向设计案例分析 | 第59-83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59-62页 |
4.1.1 工程特点 | 第59-60页 |
4.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60-61页 |
4.1.3 主要技术标准 | 第61-62页 |
4.2 BIM技术应用目的及实施方案 | 第62-63页 |
4.3 BIM正向协同设计管理内容 | 第63-77页 |
4.3.1 多专业协同 | 第63-64页 |
4.3.2 地质模型建立 | 第64-67页 |
4.3.3 主路S-1 路段路线及纵断面设计 | 第67-70页 |
4.3.4 主路S-1 路段标准横断面设计 | 第70-72页 |
4.3.5 管廊设计 | 第72-75页 |
4.3.6 桥梁立交模型设计 | 第75-77页 |
4.4 基于BIM快速路的附属设施设计 | 第77-79页 |
4.4.1 横断面模板、单元库建设 | 第77页 |
4.4.2 BIM渲染 | 第77-79页 |
4.5 设计校审及出图 | 第79-82页 |
4.5.1 设计校审 | 第79-81页 |
4.5.2 出图 | 第81-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基于Bentley平台MicroStation软件二次开发 | 第83-97页 |
5.1 开发背景 | 第83页 |
5.2 开发工具 | 第83-89页 |
5.2.1 MicroStation二次开发工具分析 | 第83-85页 |
5.2.2 MicroStation二次开发的开发方式 | 第85-89页 |
5.3 MicroStation软件二次开发内容 | 第89-94页 |
5.4 MicroStation软件应用评价 | 第94-96页 |
5.4.1 MicroStation软件二次开发应用验证对比 | 第94-95页 |
5.4.2 MicroStation软件二次开发应用评价 | 第95-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结论 | 第97-98页 |
6.2 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