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工程背景 | 第12-14页 |
1.2 汽车前端结构轻量化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 第14-19页 |
1.2.1 汽车前端结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2 汽车前端结构材料应用发展趋势 | 第16页 |
1.2.3 汽车前端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1.3 轻质镁合金材料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19-25页 |
1.3.1 镁合金材料的优势 | 第19-21页 |
1.3.2 轻质镁合金材料性能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3 轻质镁合金材料在汽车上应用现状 | 第22-25页 |
1.4 轻质镁合金在汽车上应用存在的不足 | 第25-26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车用镁合金材料力学特性及宽应变率微观变形机理 | 第29-53页 |
2.1 车用镁合金材料力学特性试验 | 第30-38页 |
2.1.1 准静态试验 | 第31-33页 |
2.1.2 宽应变率动态试验 | 第33-38页 |
2.2 车用镁合金材料宽应变率微观变形机理研究与微观本构模型 | 第38-47页 |
2.2.1 车用镁合金材料AZ31B-H24宽应变率微观变形试验 | 第38-42页 |
2.2.2 车用镁合金AZ31B-H24宽应变率微观变形机制及本构模型 | 第42-47页 |
2.3 车用镁合金材料工程应用宏观经验本构模型 | 第47-52页 |
2.3.1 J-C本构方程 | 第48页 |
2.3.2 C-S本构方程 | 第48-49页 |
2.3.3 基于J-C与C-S混合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 第49-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结构动态特性中局部多重不确定性参数优化方法 | 第53-74页 |
3.1 数值分析中逆问题的提出 | 第53-56页 |
3.1.1 数值分析中的参数化逆问题 | 第53-54页 |
3.1.2 数值分析精细化模型中逆问题的提出 | 第54-56页 |
3.2 数值分析中逆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56-61页 |
3.2.1 基于摄动理论的数值分析中局部特性未知参数逆问题的理论求解 | 第56-59页 |
3.2.2 数值分析逆问题中多重不确定性嵌套参数的整体优化求解 | 第59-61页 |
3.3 应用实例分析 | 第61-72页 |
3.3.1 某SUV含阻尼模态局部特性参数逆问题处理方法 | 第61-67页 |
3.3.2 车用轻质镁合金薄板连接结构精细化建模 | 第67-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含镁合金轻质材料车型前端结构基础模型 | 第74-100页 |
4.1 对标车型性能分析 | 第74-93页 |
4.1.1 白车身模态及弯扭刚度分析 | 第74-79页 |
4.1.2 白车身耐撞性分析 | 第79-82页 |
4.1.3 对标白车身疲劳寿命分析 | 第82-93页 |
4.2 含轻质镁合金材料汽车前端结构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93-99页 |
4.2.1 轻质镁合金材料前端结构参数化结果 | 第93-94页 |
4.2.2 轻质镁合金材料前端结构参数化基础结果 | 第94-9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五章 针对含镁合金材料车型前端结构的多学科多目标优化 | 第100-119页 |
5.1 含轻质镁合金材料车型前端结构多目标多学科优化思想 | 第100-105页 |
5.1.1 “性能—材料—结构”集成化轻量化方法流程 | 第100-101页 |
5.1.2 轻质镁合金在汽车前端结构上应用的理论指导 | 第101-105页 |
5.2 含轻质镁合金材料车型前端结构多目标多学科优化方案 | 第105-112页 |
5.2.1 轻质镁合金前端结构“性能—材料—结构”集成化轻量化试验设计 | 第105-110页 |
5.2.2 近似模型的建立 | 第110-111页 |
5.2.3 多学科多目标优化方案 | 第111-112页 |
5.3 含轻质镁合金材料汽车前端结构优化方案的验证 | 第112-117页 |
5.3.1 侵入量曲线分析 | 第112-113页 |
5.3.2 侵入加速度曲线分析 | 第113页 |
5.3.3 前端部件吸能量分析 | 第113-114页 |
5.3.4 疲劳寿命分析 | 第114-115页 |
5.3.5 刚度分析 | 第115-116页 |
5.3.6 模态分析 | 第116-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论文总结 | 第119-121页 |
创新点 | 第121页 |
研究展望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附件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