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0页 |
1.1 微纳米多相复合材料简介 | 第12-19页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1.2 基于纳米填料改性基体的MPRC | 第14-15页 |
1.1.3 基于纤维表面修饰的MPRC | 第15-19页 |
1.2 微纳米多相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19-30页 |
1.2.1 基于纳米填料改性基体的MPRC | 第19-27页 |
1.2.2 基于纤维表面修饰的MPRC | 第27-30页 |
1.3 纤维束复合材料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1.3.1 实验方法概况 | 第30-32页 |
1.3.2 数值模拟概况 | 第32-33页 |
1.4 数字图像相关法 | 第33-36页 |
1.4.1 DIC简介 | 第33-35页 |
1.4.2 DIC在复合材料变形测量中的应用 | 第35-36页 |
1.5 前人工作总结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36-37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8页 |
1.7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样品制备与实验方法 | 第40-80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样品制备 | 第40-4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2.2.2 纳米颗粒改性环氧基体 | 第41-45页 |
2.3 纤维束复合材料试验方法 | 第45-68页 |
2.3.1 纤维束复合材料试件的制备和测试 | 第46-48页 |
2.3.2 基于TFBT测试方法的单向层合板横向拉伸性能评估方法 | 第48-58页 |
2.3.3 基于FBIS测试方法的单向层合板剪切性能评估方法 | 第58-68页 |
2.4 数字图像相关法的性能评估方法 | 第68-79页 |
2.4.1 两个大主流迭代亚像素算法 | 第68-69页 |
2.4.2 考虑噪声影响的误差模型 | 第69-74页 |
2.4.3 数值实验 | 第74-7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三章 纳米颗粒改性基体的微纳米多相复合材料的轴向压缩行为 | 第80-100页 |
3.1 引言 | 第80页 |
3.2 压缩样品制备与测试 | 第80-83页 |
3.3 Nano-SiO_2/Epoxy基体本构关系 | 第83-89页 |
3.3.1 模量预测 | 第83-85页 |
3.3.2 基体的非线性本构 | 第85-86页 |
3.3.3 颗粒对聚合物基体的影响 | 第86-89页 |
3.3.4 基体压缩曲线的预测 | 第89页 |
3.4 考虑损伤的弹塑性微屈曲强度模型 | 第89-96页 |
3.5 CF/Nano SiO_2/Epoxy层合板压缩强度的预测 | 第96-9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纳米颗粒和碳纳米管增强的两种微纳米多相复合材料层间力学性能 | 第100-120页 |
4.1 引言 | 第100页 |
4.2 拉伸和剪切样品制备和测试 | 第100-101页 |
4.3 纤维束试件的横向拉伸性能其增强机理 | 第101-107页 |
4.3.1 纳米颗粒改性的纤维束试件 | 第101-106页 |
4.3.2 碳纳米修饰纤维的纤维束试件 | 第106-107页 |
4.4 纤维束试件的层间剪切性能及其增强机制 | 第107-112页 |
4.4.1 纳米颗粒改性的纤维束试件 | 第107-110页 |
4.4.2 碳纳米管修饰纤维的纤维束试件 | 第110-112页 |
4.5 层合板试件的层间性能及其增强机理 | 第112-117页 |
4.5.1 横向拉伸 | 第112-115页 |
4.5.2 层间剪切 | 第115-117页 |
4.6 基于纤维束复合材料试验方法的单向层合板强度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117-119页 |
4.6.1 横向拉伸 | 第117-118页 |
4.6.2 层间剪切 | 第118-11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五章 碳纳米管修饰纤维的微纳米多相复合材料界面的断裂行为 | 第120-134页 |
5.1 引言 | 第120页 |
5.2 结合高速摄影机与DIC技术的原位双向拉伸实验 | 第120-123页 |
5.2.1 实验装置 | 第120-121页 |
5.2.2 噪声和误差统计 | 第121-122页 |
5.2.3 DIC的计算参数设置 | 第122-123页 |
5.3 结果及增强机理分析 | 第123-132页 |
5.3.1 裂纹尖端的变形场特征 | 第123-125页 |
5.3.2 应力强度因子 | 第125-128页 |
5.3.3 机理分析 | 第128-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附件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