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光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论文--波导光学与集成光学论文

基于等离子体诱导透射效应的谐振微腔金属波导结构传输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0-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表面等离激元第11-17页
        1.2.1 表面等离激元的起源第11-12页
        1.2.2 表面等离激元的效应与应用第12-17页
    1.3 基于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结构器件研究进展第17-19页
    1.4 等离子体诱导透明效应第19-24页
        1.4.1 电磁诱导透明效应第19-20页
        1.4.2 等离子体诱导透明效应第20-24页
    1.5 本文主要工作第24-25页
2 金属纳米波导的性质、计算方法及制作工艺第25-40页
    2.1 金属纳米波导的基本性质第25-33页
        2.1.1 金属-介质的色散模型第25-26页
        2.1.2 金属-介质界面上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第26-29页
        2.1.3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特征长度第29-31页
        2.1.4 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结构的色散关系第31-33页
    2.2 有限元方法第33-36页
    2.3 耦合模理论第36-37页
    2.4 金属-介质-金属结构制造工艺第37-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3 多矩形谐振微腔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结构及其透射特性第40-64页
    3.1 设计依据第40-43页
        3.1.1 贵金属金和银的Drude模型第40-41页
        3.1.2 实验案例第41-42页
        3.1.3 模拟仿真金属选择第42-43页
    3.2 矩形谐振腔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结构透射特性第43-47页
    3.3 双矩形谐振侧腔结构的等离子体诱导透明效应第47-51页
        3.3.1 异侧分布双矩形腔结构第47-49页
        3.3.2 同侧分布二矩形腔结构第49-51页
    3.4 三矩形谐振侧腔结构透射特性第51-56页
        3.4.1 腔长对等离子体诱导透明峰的影响第52-54页
        3.4.2 耦合距离及相对位置对等离子体诱导透明双峰的影响第54-56页
    3.5 四矩形谐振侧腔结构透射特性第56-63页
        3.5.1 单一参数对等离子体诱导透明峰的影响第57-59页
        3.5.2 多参数对等离子体诱导透明多峰的影响第59-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4 环形谐振微腔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结构及其透射特性第64-81页
    4.1 单环形谐振微腔金属-介质-金属波导透射特性第64-69页
        4.1.1 单环形谐振微腔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结构及理论基础第64-66页
        4.1.2 单环腔结构参数对透射特性的影响第66-69页
    4.2 双环形谐振微腔等离子体诱导吸收效应第69-77页
        4.2.1 对称双环微腔的等离子体诱导吸收效应第69-71页
        4.2.2 非对称双环微腔结构参数变化对透射谱的影响第71-72页
        4.2.3 缺陷环结构透射谱的模式分析第72-75页
        4.2.4 同心环微腔的等离子体诱导吸收效应第75-77页
    4.3 等离子体诱导吸收效应的理论分析第77-78页
        4.3.1 等离子体诱导吸收效应的形成和演化机理第77页
        4.3.2 耦合模理论在双环结构中的应用第77-78页
    4.4 多环形谐振微腔结构的透射特性第78-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5 掺杂介质波导双环谐振腔结构及其滤波特性第81-90页
    5.1 并联双环谐振腔掺杂介质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理论基础第81-82页
    5.2 并联双环谐振腔掺杂介质金属-介质-金属波导结构的滤波特性第82-86页
        5.2.1 掺杂介质有效折射率对滤波特性的影响第82-83页
        5.2.2 下环半径或有效折射率对滤波特性的影响第83-86页
    5.3 串联双环谐振腔掺杂介质波导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滤波特性第86-88页
    5.4 同心双环谐振腔掺杂介质波导金属-介质-金属结构的滤波特性第88-89页
    5.5 本章小结第89-9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0-92页
    6.1 总结第90页
    6.2 展望第90-92页
致谢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108页
附录第108-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物理场耦合计算方法研究及其在双脉冲发动机中的应用
下一篇:多模混合动力汽车最优设计方法与模式切换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