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前言 | 第10-23页 |
1.1 病原学 | 第10-12页 |
1.1.1 病原 | 第10页 |
1.1.2 病原分类 | 第10-12页 |
1.2Ⅰ亚群禽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第12-20页 |
1.2.1 形态学 | 第12页 |
1.2.2 血凝性 | 第12-13页 |
1.2.3 抵抗力 | 第13页 |
1.2.4 基因组结构 | 第13-15页 |
1.2.5 病毒的复制 | 第15-17页 |
1.2.6 蛋白及其功能 | 第17-20页 |
1.2.6.1 结构蛋白 | 第17-19页 |
1.2.6.2 非结构蛋白 | 第19-20页 |
1.3 流行病学与致病性 | 第20-21页 |
1.4Ⅰ亚群禽腺病毒诊断 | 第21页 |
1.4.1 病理组织学诊断 | 第21页 |
1.4.2 血清学 | 第21页 |
1.4.3 病毒分离鉴定 | 第21页 |
1.5Ⅰ亚群禽腺病毒的防治 | 第21-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3页 |
2.1 材料 | 第23-24页 |
2.1.1 病料来源 | 第23页 |
2.1.2 试验动物和细胞 | 第23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2.1.5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第23-24页 |
2.2 鸭2型腺病毒地方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4-29页 |
2.2.1 病毒分离与传代 | 第24-25页 |
2.2.2 病毒常规PCR鉴定 | 第25-26页 |
2.2.3 鸭2型腺病毒巢式PCR反应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6-27页 |
2.2.4 第6代毒株ELD50测定 | 第27页 |
2.2.5 红细胞凝集试验(HA) | 第27-28页 |
2.2.6 病毒对鸭胚成纤维细胞的致病性 | 第28页 |
2.2.7 病毒理化特性的测定 | 第28页 |
2.2.8 动物回归实验 | 第28-29页 |
2.3 鸭2型腺病毒hexon、penton、fiber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29-33页 |
2.3.1 X-1 株hexon、peton、fiber基因引物的设计 | 第29页 |
2.3.2 目的片段的扩增 | 第29-30页 |
2.3.3 扩增产物的胶回收 | 第30-31页 |
2.3.4 连接 | 第31页 |
2.3.5 氯化钙法制备感受态大肠杆菌 | 第31-32页 |
2.3.6 克隆载体转化DH5a感受态 | 第32页 |
2.3.7 可疑重组质粒的筛选 | 第32页 |
2.3.8 目的基因的测序与序列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3页 |
3.1 鸭2型腺病毒地方株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3-39页 |
3.1.1 病毒分离结果 | 第33页 |
3.1.2 PCR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3.1.3 鸭2型腺病毒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34-35页 |
3.1.4 X-1 株第6代毒ELD50测定结果 | 第35-36页 |
3.1.5 血凝实验结果 | 第36页 |
3.1.6 病毒对鸭胚成纤维细胞致病性 | 第36页 |
3.1.7 病毒理化特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3.1.8 动物回归实验结果 | 第37-39页 |
3.2 鸭2型腺病毒X-1 株hexon、penton、fiber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39-43页 |
3.2.1 病毒hexo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39-40页 |
3.2.2 病毒pento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0-41页 |
3.2.3 病毒fiber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1-43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3-46页 |
4.1 鸭2型腺病毒X-1 株的分离鉴定 | 第43页 |
4.2 鸭2型腺病毒X-1 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3页 |
4.3 鸭2型腺病毒X-1 株hexon、penton、fiber基因的序列分析 | 第43-45页 |
4.4 展望 | 第45-46页 |
全文总结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