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5-27页 |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第15-19页 |
二、研究概述 | 第19-2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四、研究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 第26-27页 |
第一章 朱兆良求学及工作经历简介 | 第27-45页 |
第一节 求学之路 | 第28-35页 |
一、小学被迫学习日语 | 第28-29页 |
二、中学打下坚实基础 | 第29-31页 |
三、职业学校苦练技术 | 第31-32页 |
四、大学时期专攻化学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主要工作经历 | 第35-42页 |
一、入职土壤研究所 | 第35-37页 |
二、援建古巴科学院 | 第37-38页 |
三、安家淮阴南园大队 | 第38-40页 |
四、潜心科学研究 | 第40-41页 |
五、积极参政议政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5页 |
第二章 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研究 | 第45-79页 |
第一节 农民丰产施肥经验研究 | 第45-48页 |
一、学习农民丰产施肥经验 | 第45-47页 |
二、研究丰产施肥的科学规律 | 第47-48页 |
第二节 熟制改革与适宜施氮量研究 | 第48-57页 |
一、调查与研究熟制改革后土壤肥料问题 | 第49-52页 |
二、测试水稻全生育期非共生固氮量 | 第52-53页 |
三、研究推荐适宜施氮量方法 | 第53-57页 |
第三节 农田系统化学氮肥迁移研究 | 第57-66页 |
一、太湖地区稻田化学氮肥去向研究 | 第58-60页 |
二、黄淮海平原潮土化肥经济施用研究 | 第60-62页 |
三、农田化学氮肥损失途径的定量研究 | 第62-66页 |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 | 第66-77页 |
一、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新矛盾 | 第66-67页 |
二、农田氮肥行为与高效利用研究 | 第67-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三章 朱兆良对治理农业污染研究 | 第79-95页 |
第一节 考察与分析农业污染现状 | 第79-87页 |
一、考察农业污染现状 | 第80-84页 |
二、分析农业污染产生原因 | 第84-87页 |
第二节 探寻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 第87-92页 |
一、精准定位中国农业污染治理难点 | 第88-89页 |
二、总结国际控制农业污染经验 | 第89-90页 |
三、提出治理农业污染建议 | 第90-91页 |
四、朱兆良的环保理念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5页 |
第四章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 第95-109页 |
第一节 发现与认识粮食安全危机问题 | 第95-101页 |
一、粮食安全内涵演变 | 第96-97页 |
二、朱兆良对粮食安全危机根源认识 | 第97-98页 |
三、朱兆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分析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学术思考 | 第101-107页 |
一、粮食生产中的肥料问题 | 第101-102页 |
二、粮食的供给问题 | 第102-105页 |
三、粮食的品质问题 | 第105-107页 |
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五章 朱兆良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 第109-149页 |
第一节 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 | 第109-124页 |
一、培养学科发展后备人才 | 第109-115页 |
二、筹建及带领学术课题组 | 第115-117页 |
三、建立新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 第117-124页 |
第二节 编写学术专著 | 第124-133页 |
一、主编《中国土壤氮素》 | 第124-129页 |
二、主编《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 第129-133页 |
第三节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 第133-146页 |
一、国内学术交流 | 第133-140页 |
二、国际学术交流 | 第140-146页 |
小结 | 第146-149页 |
第六章 朱兆良科学贡献与学术风格 | 第149-171页 |
第一节 朱兆良主要的科学贡献 | 第149-152页 |
一、学术研究贡献 | 第149-151页 |
二、经济及社会效益贡献 | 第151-152页 |
第二节 学术风格研究 | 第152-162页 |
一、学术风格形成原因 | 第152-156页 |
二、学术风格构成内容 | 第156-162页 |
第三节 朱兆良学术成功因素分析 | 第162-168页 |
一、家庭的影响 | 第162-163页 |
二、李庆逵的引领 | 第163-165页 |
三、于天仁等重要他人的帮助 | 第165-166页 |
四、个人才智品德与兴趣爱好 | 第166-168页 |
小结 | 第168-171页 |
结语 | 第171-175页 |
附录一: 朱兆良的学习、工作简历及所获奖励 | 第175-177页 |
附录二: 《南京宣言》 | 第177-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97页 |
致谢 | 第197-1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