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5页 |
第二章 价值澄清法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2.1 价值澄清法的内涵 | 第15页 |
2.2 价值澄清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3 价值澄清法的内容 | 第16-17页 |
2.3.1 选择阶段 | 第16页 |
2.3.2 珍视阶段 | 第16-17页 |
2.3.3 行动阶段 | 第17页 |
2.4 价值澄清法的特点 | 第17-19页 |
2.4.1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 | 第17页 |
2.4.2 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 第17页 |
2.4.3 注重对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 | 第17-19页 |
第三章 价值澄清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教学中的运用 | 第19-28页 |
3.1 价值澄清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3.1.1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要求 | 第19页 |
3.1.2 价值澄清法对初中生价值观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 第19-20页 |
3.1.3 探究与分享活动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突破口 | 第20页 |
3.2 价值澄清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 第20-23页 |
3.2.1 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相似 | 第20-22页 |
3.2.2 教育目的和教育方式不谋而合 | 第22页 |
3.2.3 活动和方法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 第22-23页 |
3.3 价值澄清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教学中的运用步骤 | 第23-28页 |
3.3.1 选择主题 | 第23-25页 |
3.3.2 讨论交流 | 第25-26页 |
3.3.3 反省巩固 | 第26-28页 |
第四章 运用价值澄清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教学设计案例 | 第28-41页 |
4.1 教学设计案例 | 第28-33页 |
4.2 课堂实录 | 第33-38页 |
4.3 教学效果反馈 | 第38-41页 |
4.3.1 学生反馈 | 第39-40页 |
4.3.2 教师反馈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价值澄清法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教学反思及优化路径 | 第41-45页 |
5.1 价值澄清法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活动中的教学反思 | 第41-43页 |
5.1.1 价值澄清法运用中的优势 | 第41-42页 |
5.1.2 价值澄清法运用中发现的问题 | 第42-43页 |
5.2 价值澄清法运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探究与分享”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 第43-45页 |
5.2.1 挖掘和延伸活动内涵,提升学生价值判断能力 | 第43页 |
5.2.2 注重过程性激励评价,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 第43-44页 |
5.2.3 灵活选择澄清策略,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 | 第44页 |
5.2.4 发挥家长的作用,助力学生行为的巩固生成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