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管理机制变革研究--以甘肃省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一、绪论 | 第10-26页 |
(一) 研究缘起及问题确定 | 第10-11页 |
1.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2.问题确定 | 第11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研究目的 | 第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乡村教师 | 第12-13页 |
2.教师管理机制 | 第13-14页 |
(四)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21页 |
2.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 第21-22页 |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26页 |
1.研究思路 | 第22页 |
2.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3.研究工具 | 第25-26页 |
二、乡村教师管理现状:基于陇城教育园区的调研分析 | 第26-35页 |
(一) 教师工作情况 | 第26-28页 |
1.教师工作时间长 | 第26-27页 |
2.教师任教科目多 | 第27-28页 |
3.教师工作环境差 | 第28页 |
(二) 教师生活情况 | 第28-31页 |
1.教师生活成本高 | 第28-29页 |
2.教师教学路程苦 | 第29-31页 |
(三) 教师制度保障情况 | 第31-33页 |
1.教师教研活动贫乏 | 第31-32页 |
2.教师评价形式化 | 第32-33页 |
(四) 教师培训情况 | 第33-35页 |
1.培训目的功利化 | 第33页 |
2.外出培训机会少 | 第33-35页 |
三、乡村教师管理机制的变革尝试 | 第35-60页 |
(一) 建园区:统筹教育资源 | 第35-38页 |
1.秦安县陇城教育园区的建立 | 第35-37页 |
2.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的产生 | 第37-38页 |
(二) 变制度:教师由“学校人”变为“园区人” | 第38-55页 |
1.逐渐完善的教师保障制度 | 第38-42页 |
2.从无到有的教师教研制度 | 第42-52页 |
3.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 | 第52-55页 |
(三) 换模式:由学生“走读”变教师“走教” | 第55-60页 |
1.巡回走教 | 第55-56页 |
2.定点走教 | 第56-57页 |
3.教学质量向教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 第57-60页 |
四、乡村教师管理机制变革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60-70页 |
(一) 乡村教师管理机制变革中的问题 | 第60-66页 |
1.乡村教师人力资源整合不彻底 | 第60-61页 |
2.教师“身份转变”后制度建设不完备 | 第61-65页 |
3.走教模式对教师发展功能发挥不足 | 第65-66页 |
(二) 乡村教师管理机制变革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6-70页 |
1.教师人力资源统筹不均衡 | 第66-67页 |
2.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67-68页 |
3.走教模式对教师发展作用认识不充分 | 第68-69页 |
4.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 第69-70页 |
五、乡村教师管理机制变革的改进策略 | 第70-77页 |
(一) 统筹优化教师资源 | 第70-71页 |
1.建立园区内部教师流动机制 | 第70页 |
2.科学规划优质教师资源 | 第70-71页 |
(二)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 第71-74页 |
1.建立差别性教师薪资制度 | 第71-72页 |
2.健全教师教研制度 | 第72-73页 |
3.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 第73-74页 |
(三) 激发走教教师力量 | 第74-77页 |
1.满足走教教师与走教学校相互匹配 | 第74-75页 |
2.实现走教教师优胜劣汰 | 第75页 |
3.加强走教教师自我学习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86页 |
附录一 乡村教师管理机制变革研究调查问卷 | 第81-84页 |
附录二 校长访谈提纲 | 第84-85页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