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2页 |
§1.1 有机电致发光 | 第15-27页 |
1.1.1 有机电致发光的发展进程 | 第15-20页 |
1.1.2 传统的有机电致荧光和电致磷光发光机理 | 第20-24页 |
1.1.2.1 传统有机电致荧光和磷光发光机理 | 第20-21页 |
1.1.2.2 三线态-三线态(TTA)湮灭发光机理 | 第21-22页 |
1.1.2.3 局域电荷转移杂化激发态(HLCT)发光机理 | 第22-23页 |
1.1.2.4 热致延迟荧光(TADF)发光机理 | 第23-24页 |
1.1.3 有机电致发光的器件结构及基本原理 | 第24-26页 |
1.1.4 评价OLEDs性能的重要参数 | 第26-27页 |
1.1.4.1 器件的发射光谱及色坐标 | 第26页 |
1.1.4.2 器件的发光效率 | 第26-27页 |
1.1.4.3 器件的稳定性和寿命 | 第27页 |
§1.2 有机热致延迟荧光材料 | 第27-34页 |
1.2.1 红光有机小分子热致延迟荧光材料 | 第28-30页 |
1.2.2 绿光有机小分子热致延迟荧光材料 | 第30-32页 |
1.2.3 蓝光有机小分子热致延迟荧光材料 | 第32-34页 |
§1.3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34-37页 |
第二章 基于喹喔啉为受体的橙红光热致延迟荧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 第37-52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0页 |
2.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38-39页 |
2.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39页 |
2.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2.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40-41页 |
2.3.2 单晶-X-射线衍射 | 第41-42页 |
2.3.3 热学性质 | 第42页 |
2.3.4 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性质 | 第42-44页 |
2.3.5 光物理性质 | 第44-47页 |
2.3.6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47-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从局域激发态到电荷转移态的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 第52-68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3.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53页 |
3.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53-54页 |
3.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54-5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7页 |
3.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56页 |
3.3.2 热学性质 | 第56-57页 |
3.3.3 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性质 | 第57-61页 |
3.3.4 光物理性质 | 第61-65页 |
3.3.5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65-6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具有室温磷光与热致延迟荧光性能的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 第68-86页 |
§4.1 引言 | 第68-6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9-71页 |
4.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69-70页 |
4.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70页 |
4.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70-7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5页 |
4.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2页 |
4.3.2 单晶-X-射线衍射 | 第72-73页 |
4.3.3 热学性质 | 第73页 |
4.3.4 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性质 | 第73-75页 |
4.3.5 光物理性质 | 第75-83页 |
4.3.6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83-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与热致延迟荧光性能的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 第86-102页 |
§5.1 引言 | 第86-8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7-89页 |
5.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87页 |
5.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87-88页 |
5.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88-8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0页 |
5.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89-90页 |
5.3.2 单晶-X-射线衍射 | 第90-91页 |
5.3.3 热学性质 | 第91页 |
5.3.4 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性质 | 第91-93页 |
5.3.5 光物理性质 | 第93-97页 |
5.3.6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97-10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含多个给体的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热致延迟荧光性能研究 | 第102-117页 |
§6.1 引言 | 第102-103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3-105页 |
6.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103页 |
6.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103页 |
6.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103-105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6页 |
6.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05-106页 |
6.3.2 热学性质 | 第106-107页 |
6.3.3 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性质 | 第107-109页 |
6.3.4 光物理性质 | 第109-113页 |
6.3.5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113-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吡啶并吡嗪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 第117-131页 |
§7.1 引言 | 第117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17-120页 |
7.2.1 试剂及测试仪器 | 第117-118页 |
7.2.2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表征 | 第118页 |
7.2.3 化合物的合成 | 第118-120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0页 |
7.3.1 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120-121页 |
7.3.2 热学性质 | 第121-122页 |
7.3.3 理论计算和电化学性质 | 第122-124页 |
7.3.4 光物理性质 | 第124-128页 |
7.3.5 电致发光器件性能 | 第128-130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总结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7页 |
附录 作者在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7-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