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0页 |
1.1 有毒水母与水母蜇伤 | 第14-20页 |
1.1.1 海洋水母蜇伤概况 | 第14-16页 |
1.1.2 中国沿海水母蜇伤 | 第16-20页 |
1.2 水母毒素研究进展 | 第20-32页 |
1.2.1 水母刺丝囊多样性 | 第20-22页 |
1.2.2 水母毒素的化学构成 | 第22-26页 |
1.2.3 水母毒素的生物活性 | 第26-32页 |
1.3 天然产物抑制酶类毒素的研究进展 | 第32-37页 |
1.3.1 抑制毒素磷脂酶A2(PLA2)的天然产物 | 第32-34页 |
1.3.2 抑制毒素金属蛋白酶的天然产物 | 第34-37页 |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第二章 沙海蜇与白色霞水母毒素的酶学性质 | 第40-76页 |
2.1 水母毒素金属蛋白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40-55页 |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5页 |
2.2 水母毒素磷脂酶A2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55-64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6-57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2.3 经典酶动力学分析水母毒素金属蛋白酶活性、磷脂酶A2活性 | 第64-70页 |
2.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2.3.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2.4 水母毒素的其它酶学性质 | 第70-76页 |
2.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0-71页 |
2.4.2 实验方法 | 第71-73页 |
2.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76页 |
第三章 沙海蜇毒素酶类成分的鉴定与分离 | 第76-109页 |
3.1 胶内酶谱法鉴定水母毒素蛋白酶、磷脂酶、透明质酸酶 | 第76-87页 |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6-7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78-82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82-87页 |
3.2 LC-MS/MS功能性鉴定水母酶类毒素 | 第87-103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87-89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89-90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90-103页 |
3.3 沙海蜇毒素酶类成分的初步分离及其酶学活性研究 | 第103-109页 |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03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103-105页 |
3.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5-109页 |
第四章 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磷脂酶的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109-131页 |
4.1 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磷脂酶在体外溶血活性中的作用 | 第110-118页 |
4.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0-11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111-113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113-118页 |
4.2 沙海蜇毒素金属蛋白酶、磷脂酶的体内生物学效应研究 | 第118-131页 |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118-119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119-122页 |
4.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22-131页 |
第五章 海洋共附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对沙海蜇毒素酶类成分的抑制作用研究 | 第131-171页 |
5.1 沙海蜇共附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32-149页 |
5.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32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132-139页 |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9-149页 |
5.2 沙海蜇共附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其对沙海蜇金属蛋白酶抑制作用研究 | 第149-160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49-150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150-154页 |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54-160页 |
5.3 从海葵共附生真菌Emericella sp. SMA01分离抑制沙海蜇毒素酶学活性的吩嗪1羧酸 | 第160-171页 |
5.3.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160-161页 |
5.3.2 实验方法 | 第161-164页 |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64-171页 |
本文结论 | 第171-173页 |
创新点 | 第173-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174-194页 |
附录 | 第194-195页 |
致谢 | 第195-196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6-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