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1 工程概况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雾化边坡的研究现状 | 第12-21页 |
1.2.1 雾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渗流场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雾化边坡失稳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4 雾化边坡稳定性评价现状 | 第19-2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水垫塘边坡地质-岩体力学环境条件 | 第23-71页 |
2.1 边坡组成及形态特征 | 第23-27页 |
2.1.1 边坡组成 | 第23-24页 |
2.1.2 边坡形态特征 | 第24-27页 |
2.2 边坡岩体结构特征 | 第27-49页 |
2.2.1 断层与岩脉发育特征 | 第28-36页 |
2.2.2 裂隙发育特征 | 第36-49页 |
2.3 边坡卸荷风化条件 | 第49-63页 |
2.3.1 边坡卸荷特征 | 第49-57页 |
2.3.2 边坡风化蚀变特征 | 第57-63页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63-65页 |
2.5 边坡岩体力学特性 | 第65-71页 |
2.5.1 岩体力学特性 | 第65-69页 |
2.5.2 结构面力学特性 | 第69-71页 |
第3章 水垫塘自然边坡的失稳模式 | 第71-98页 |
3.1 自然边坡变形破坏现象及失稳模式 | 第71-84页 |
3.1.1 自然边坡变形破坏现象 | 第71-74页 |
3.1.2 自然边坡失稳模式 | 第74-84页 |
3.2 基于FLAC~(3D)的水垫塘边坡应力-应变场分析 | 第84-98页 |
3.3.1 S5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84-86页 |
3.3.2 S6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86-87页 |
3.3.3 FLAC~(3D)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 第87-98页 |
第4章 水垫塘边坡雾化条件下的失稳模式 | 第98-126页 |
4.1 水垫塘边坡渗流场模拟 | 第98-104页 |
4.1.1 地下水运动三维数学模型原理 | 第98-99页 |
4.1.2 渗流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99-104页 |
4.2 水垫塘边坡渗流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04-121页 |
4.2.1 初始渗流模型及校验 | 第104-107页 |
4.2.2 天然+蓄水条件下渗流场特征分析 | 第107-110页 |
4.2.2.1 天然+死水位1860m的渗流场 | 第107-108页 |
4.2.2.2 天然+正常蓄水位1925m的渗流场 | 第108-110页 |
4.2.3 暴雨+蓄水条件下渗流场特征分析 | 第110-116页 |
4.2.3.1 暴雨+死水位1860m的渗流场 | 第110-113页 |
4.2.3.2 暴雨+正常蓄水位1925m的渗流场 | 第113-116页 |
4.2.4 雾化条件下渗流场特征分析 | 第116-121页 |
4.2.4.1 雾化雨+正常蓄水位1925m的渗流场 | 第116-119页 |
4.2.4.2 雾化条件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 | 第119-121页 |
4.3 从已有变形破坏现象来分析预测雾化条件下边坡失稳模式 | 第121-124页 |
4.4 从模拟结果分析雾化条件下边坡失稳模式 | 第124-126页 |
第5章 水垫塘自然边坡稳定性计算与评价 | 第126-154页 |
5.1 水垫塘自然边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 第126-128页 |
5.2 水垫塘边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法分析 | 第128-152页 |
5.2.1 S5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130-133页 |
5.2.2 S6剖面计算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133-136页 |
5.2.3 水垫塘左岸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136-146页 |
5.2.4 水垫塘右岸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 第146-152页 |
5.3 边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152-154页 |
结论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