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岩石性质及其测定论文

黄河上游茨哈峡水电站地下厂房围岩稳定性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21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岩体结构第13-15页
        1.2.2 岩体质量分级第15-16页
        1.2.3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第16-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9页
        1.3.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地质环境条件第21-36页
    2.1 区域地质条件第21-25页
        2.1.1 区域地形地貌第21页
        2.1.2 区域构造背景第21-23页
        2.1.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第23-24页
        2.1.4 区域最大主应力总体特征第24-25页
    2.2 研究区地质条件第25-36页
        2.2.1 地形地貌第25-26页
        2.2.2 地层岩性第26-28页
        2.2.3 地质构造第28-31页
        2.2.4 水文地质条件第31页
        2.2.5 岩石力学参数特征第31-36页
第3章 岩体结构特征第36-57页
    3.1 岩体结构划分标准第36-38页
    3.2 岩体结构划分采用的指标获取第38-50页
        3.2.1 岩性及岩层单层厚度第38-44页
        3.2.2 结构面发育特征第44-49页
        3.2.3 声波波速及完整性系数第49-50页
    3.3 岩体结构划分结果第50-56页
    3.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4章 地下厂房围岩分类第57-75页
    4.1 概述第57页
    4.2 围岩分类评价原则第57-58页
        4.2.1 分类评价的基本原则第57页
        4.2.2 评价单元大小及边界的确定第57-58页
    4.3 围岩分类评分标准第58-64页
        4.3.1 Q系统围岩分类法评分标准第58-61页
        4.3.2 RMR围岩分类法评分标准第61-62页
        4.3.3 水电工程围岩分类方法评分标准第62-64页
    4.4 围岩分类主要指标的获取第64-67页
        4.4.1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Rb第64-66页
        4.4.2 岩石质量指标RQD第66页
        4.4.3 结构面要素第66-67页
        4.4.4 地下水情况第67页
        4.4.5 其它指标第67页
    4.5 地下厂房围岩分类结果第67-74页
    4.6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地下厂房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第75-95页
    5.1 地下厂房围岩破坏模式第75-80页
        5.1.1 硬性结构面交错切割形成的楔形块体破坏第75-77页
        5.1.2 层间错动带密集带破碎岩体的破坏第77页
        5.1.3 揉皱破碎的板岩发生的剥落或掉块第77-78页
        5.1.4 断层与层面或层间弱面切割围限形成特定边界的块体失稳第78-80页
    5.2 地下厂房围岩块体稳定性评价第80-93页
        5.2.1 地下硐室块体计算程序的理论依据第80-83页
        5.2.2 地下厂房设计参数第83-84页
        5.2.3 结构面空间展布特征第84-89页
        5.2.4 结构面强度参数取值第89-90页
        5.2.5 潜在不稳定块体稳定性计算结果第90-93页
    5.3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6章 地下厂房整体稳定性分析第95-115页
    6.1 模型的建立第95-96页
    6.2 计算参数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96-97页
    6.3 计算的基本方法第97页
    6.4 原岩应力分析第97-99页
    6.5 围岩应力分析第99-103页
        6.5.1 整体特征第99-101页
        6.5.2 剖面特征第101-103页
    6.6 位移场分析第103-106页
        6.6.1 整体特征第103-104页
        6.6.2 剖面特征第104-106页
    6.7 破坏区分析第106-113页
    6.8 本章小结第113-115页
第7章 地下厂房洞室间距、位置、洞向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115-154页
    7.1 洞室间距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第115-134页
        7.1.1 调整净距后硐室围岩应力状态第116-126页
        7.1.2 不同硐室净距组合下围岩变形分析第126-129页
        7.1.3 不同硐室净距组合下围岩塑性区分析第129-134页
    7.2 硐室群与河流相对位置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134-143页
        7.2.1 改变硐室位置后围岩应力状态分析第134-138页
        7.2.2 改变硐室位置后围岩变形分析第138-140页
        7.2.3 改变硐室位置后围岩塑性区分析第140-143页
    7.3 硐室群轴向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第143-153页
        7.3.1 改变洞向后围岩应力状态分析第143-147页
        7.3.2 改变洞向后硐室围岩变形分析第147-149页
        7.3.3 改变洞向后围岩塑性区分析:第149-153页
    7.4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结论第154-158页
致谢第158-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库水作用下倾倒变形体特征及稳定性评价--以多诺水电站右岸D区倾倒体为例
下一篇:西藏松塔水电站坝区水垫塘边坡失稳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