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松塔水电站坝区中缓裂发育特征及连通率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1-20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工程概况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火成岩中缓倾裂隙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裂隙(结构面)连通率研究现状第15-18页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第20-30页
    2.1 地形地貌第20-21页
    2.2 地层与岩浆岩第21-25页
    2.3 地质构造第25-27页
    2.4 水文地质第27-28页
    2.5 新构造运动及地震第28页
    2.6 地应力第28-30页
第3章 坝址区中缓倾裂隙发育特征及岩体结构分区第30-69页
    3.1 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概述第30-31页
    3.2 坝址区中缓倾裂隙的几何特征统计第31-55页
        3.2.1 中缓倾裂隙的产状特征第31-35页
        3.2.2 中缓倾裂隙的密度特征第35-40页
        3.2.3 中缓倾裂隙的延续性及连通特征第40-55页
    3.3 坝址区岩体结构分区第55-68页
        3.3.1 基于密度均质分区基本方法第55-56页
        3.3.2 基于密度均质分区改进及应用第56-60页
        3.3.3 密度均质分区结果分析第60-68页
    3.4 小结第68-69页
第4章 基于非确定性概型的中缓倾裂隙连通率研究第69-118页
    4.1 概述第69页
    4.2 基于全迹长法的中缓倾角裂隙连通率研究第69-77页
        4.2.1 顺河平硐中缓倾裂隙全迹长统计分析第69-74页
        4.2.2 顺河平硐中缓倾裂隙的连通率确定第74-77页
    4.3 基于非确定性模型的裂隙连通率研究第77-118页
        4.3.1 基于迹长估计模型的基本方法及总体思路第77-83页
        4.3.2 基于迹长估计模型的中缓倾裂隙连通率计算分析第83-105页
        4.3.3 基于迹长估计法的抗滑块体潜在底滑面连通率计算第105-118页
第5章 基于二维网络模拟的中缓裂连通率研究第118-174页
    5.1 中缓倾裂隙的几何特征参数的获取第119-136页
        5.1.1 裂隙产状分组第119-120页
        5.1.2 模拟所用参数获取第120-135页
        5.1.3 概率分布模型检验第135-136页
    5.2 中缓倾裂隙的蒙特卡罗模拟第136-142页
    5.3 基于二维模拟网络图的连通率计算第142-167页
        5.3.1 连通率计算思路和基本步骤第142-144页
        5.3.2 连通率的计算与分析第144-167页
    5.4 基于二维网络的抗滑块体潜在底滑面连通率计算第167-174页
        5.4.1 抗滑块体潜在底滑面连通率推求的计算方法第167-171页
        5.4.2 二维网络模拟中缓裂连通率倾向归结计算第171-174页
第6章 坝区中缓倾裂隙走向、倾向连通率取值分析第174-185页
    6.1 各高程全域(硐深)范围内中缓裂连通率的对比第174-176页
    6.2 各高程硐拱端附近中缓裂连通率的对比第176-178页
    6.3 抗滑块体潜在底滑面中缓裂连通率的对比第178-182页
    6.4 中缓倾裂隙连通率取值建议第182-185页
结论第185-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1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松塔水电站坝区水垫塘边坡失稳模式研究
下一篇:西藏松塔水电站坝区边坡深部导水破裂带成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