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6页 |
1 中药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 第18-24页 |
1.1 中药多糖对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 中药多糖对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 中药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 第20页 |
1.4 中药多糖对NK细胞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 中药多糖对NO的影响 | 第21-22页 |
1.6 中药多糖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22-23页 |
1.7 中药多糖对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23-24页 |
2 金线莲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 | 第24-33页 |
2.1 金线莲的化学成分 | 第24-26页 |
2.2 金线莲药理作用 | 第26-33页 |
3 金线莲多糖的研究概况 | 第33-34页 |
4 课题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34-36页 |
第二章 金线莲多糖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活性及机制研究 | 第36-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6-42页 |
1.1 材料 | 第36-38页 |
1.2 方法 | 第38-4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60页 |
2.1 AR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安全浓度的筛选 | 第42-43页 |
2.2 ARP协同ConA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 ARP协同LPS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4页 |
2.4 AR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 AR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NO产生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2.6 ARP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47-49页 |
2.7 ARP对ConA诱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 第49-60页 |
3 讨论 | 第60-63页 |
3.1 AR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 AR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的影响 | 第61页 |
3.3 AR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NO的的影响 | 第61-62页 |
3.4 ARP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mRNA的影响 | 第62-63页 |
4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金线莲多糖对RAW264.7细胞体外免疫活性及机制研究 | 第64-8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9页 |
1.1 材料 | 第64-65页 |
1.2 方法 | 第65-6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9-81页 |
2.1 ARP对RAW264.7细胞安全浓度的筛选 | 第69页 |
2.2 ARP对RAW264.7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69-71页 |
2.3 ARP对RAW264.7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71-72页 |
2.4 ARP对RAW264.7细胞NO产生量的影响 | 第72-73页 |
2.5 ARP对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影响 | 第73-74页 |
2.6 细胞中TNF-α、IL-6、I1-1β、IL-10和iNOS mRNA表达水平 | 第74-80页 |
2.7 ARP对RAW264.7细胞I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80页 |
2.8 ARP对RAW264.7细胞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5页 |
3.1 ARP对RAW264.7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81页 |
3.2 ARP对RAW264.7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 | 第81-82页 |
3.3 ARP对RAW264.7细胞分泌NO及iNOS mRNA表达的影响 | 第82-83页 |
3.4 ARP对RAW264.7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及mRNA表达的影响 | 第83-84页 |
3.5 ARP对RAW264.7细胞胞浆IκB p65及胞核NF-κB表达的影响 | 第84-85页 |
4 结论 | 第85-86页 |
第四章 金线莲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86-10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6-91页 |
1.1 材料 | 第86-87页 |
1.2 方法 | 第87-9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1-99页 |
2.1 试验小鼠体重变化 | 第91页 |
2.2 试验小鼠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 第91-92页 |
2.3 试验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 | 第92-93页 |
2.4 试验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93页 |
2.5 试验小鼠白细胞总数的变化 | 第93-94页 |
2.6 试验小鼠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 第94-95页 |
2.7 试验小鼠细胞因子与转录因子mRNA表达水平变化 | 第95-98页 |
2.8 试验小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的变化 813 讨论 | 第98-99页 |
3 讨论 | 第99-105页 |
3.1 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 第99-100页 |
3.2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3.3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第101页 |
3.4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脾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3.5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白细胞总数的影响 | 第102页 |
3.6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3.7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因子与转录因子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3.8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外周血CD4~+、CD8~+T细胞以及CD4~+/CD8~+比值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4 结论 | 第105-106页 |
第五章 金线莲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第106-1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10页 |
1.1 材料 | 第106-107页 |
1.2 方法 | 第107-110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11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2页 |
2.1 小鼠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110-112页 |
2.2 小鼠脾细胞凋亡 | 第112-113页 |
2.3 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 | 第113-116页 |
2.4 DNA周期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 | 第116页 |
2.5 凋亡基因Bax、BcL-2、FAS、FasL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116-122页 |
3 讨论 | 第122-126页 |
3.1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影响 | 第122-123页 |
3.2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123-124页 |
3.3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3.4 ARP对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凋亡基因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4 结论 | 第126-12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27-128页 |
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28页 |
3 本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内容 | 第128-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50页 |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INDEX) | 第150-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