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1.1 大学生就业 | 第20页 |
2.1.2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职责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1页 |
2.2.2 政府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无锡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 第23-34页 |
3.1 无锡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举措与成效 | 第23-27页 |
3.1.1 采取的措施 | 第23-25页 |
3.1.2 取得的成效 | 第25-27页 |
3.2 无锡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3.2.1 政策不够完善且执行力不强 | 第28页 |
3.2.2 宏观调控方面政府存在职责缺失 | 第28-29页 |
3.2.3 大学生就业服务方面政府仍有欠缺 | 第29-30页 |
3.2.4 政府未提供足够的大学生就业保障 | 第30页 |
3.3 具体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政府自身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3.3.2 政府未促成各方参与共建的意识 | 第31页 |
3.3.3 衡量政策的指标体系不完善 | 第31-32页 |
3.3.4 政府未对大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就业支持与激励 | 第32-34页 |
第4章 国内外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经验借鉴 | 第34-44页 |
4.1 国外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举措 | 第34-37页 |
4.1.1 美国:政策激励和第三方就业指导 | 第34-35页 |
4.1.2 日本:政府统一部署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机制 | 第35-36页 |
4.1.3 新加坡:促进高就业政策 | 第36-37页 |
4.2 国内其它城市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 | 第37-40页 |
4.2.1 上海: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完善公共服务 | 第38页 |
4.2.2 青岛: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 | 第38-39页 |
4.2.3 温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补贴力度 | 第39-40页 |
4.3 经验启示 | 第40-44页 |
4.3.1 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制定政策 | 第40-41页 |
4.3.2 加强就业指导力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就业 | 第41页 |
4.3.3 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4.3.4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第42-44页 |
第5章 无锡市政府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 第44-55页 |
5.1 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 第44-46页 |
5.1.1 政府听取大学生关于促进就业政策的建议 | 第44-45页 |
5.1.2 政策的制定要与社会发展同步 | 第45-46页 |
5.1.3 完善就业政策的评估体系 | 第46页 |
5.2 加强政策的实施和推广 | 第46-48页 |
5.2.1 加大绩效考核力度 | 第47页 |
5.2.2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 第47-48页 |
5.3 进一步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 第48-52页 |
5.3.1 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作用 | 第48-49页 |
5.3.2 鼓励大学生从事第三产业工作 | 第49-50页 |
5.3.3 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 第50-51页 |
5.3.4 政府联合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 第51-52页 |
5.3.5 形成政府、高校和社会之间的良性就业系统 | 第52页 |
5.4 政府引导非政府组织发挥辅助作用 | 第52-55页 |
5.4.1 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就业服务 | 第52-53页 |
5.4.2 规范非政府组织的就业服务行为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