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价值双享激励计划案例研究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关于激励与绩效相关性问题 | 第12-14页 |
1.2.2 关于激励效果评价体系问题 | 第14-15页 |
1.2.3 关于激励效果影响因素问题 | 第15-16页 |
1.2.4 文献综述简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激励理论基础与实施现状 | 第19-25页 |
2.1 激励的含义 | 第19-20页 |
2.1.1 激励的一般含义 | 第19页 |
2.1.2 激励在企业中的含义 | 第19-20页 |
2.2 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3 分享经济理论 | 第21页 |
2.2.4 员工主体理论 | 第21-22页 |
2.3 激励在房地产企业的实施现状 | 第22-25页 |
2.3.1 房地产企业的激励现状分析 | 第22-23页 |
2.3.2 合伙人激励的含义及应用价值 | 第23-25页 |
第3章 碧桂园价值双享激励计划分析 | 第25-38页 |
3.1 碧桂园简介 | 第25页 |
3.2 价值双享激励计划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3.2.1 成就共享激励计划 | 第25-26页 |
3.2.2 同心共享激励计划 | 第26-27页 |
3.3 价值双享激励计划的具体分析 | 第27-33页 |
3.3.1 成就共享激励计划 | 第27-30页 |
3.3.2 同心共享激励计划 | 第30-33页 |
3.4 价值双享激励计划的管理建议 | 第33-38页 |
3.4.1 成就共享超额利润的平衡管理 | 第33-35页 |
3.4.2 同心共享区域投资公司的监督管理 | 第35-38页 |
第4章 碧桂园价值双享激励计划的实施效果分析 | 第38-52页 |
4.1 碧桂园2012-2017年财务指标分析 | 第38-46页 |
4.1.1 偿债能力分析 | 第38-40页 |
4.1.2 营运能力分析 | 第40-41页 |
4.1.3 盈利能力分析 | 第41-42页 |
4.1.4 成长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4.1.5 杜邦财务体系综合分析 | 第43-46页 |
4.2 碧桂园2012-2017年非财务指标分析 | 第46-52页 |
4.3.1 发展规模维度 | 第46-47页 |
4.3.2 资本积累维度 | 第47-49页 |
4.3.3 安全边际维度 | 第49-52页 |
第5章 碧桂园价值双享激励计划的优化建议 | 第52-55页 |
5.1 搭建价值双享的网络信息平台 | 第52-53页 |
5.2 加强价值双享实施过程的监督 | 第53页 |
5.3 建立综合的激励效果评价体系 | 第53-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