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切削加工及机床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机床设计、制造与维修论文

微细加工机床关键部件结构优化及动态性能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说明第1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35页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9-21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现状第21-33页
        1.2.1 微细加工机床的研究与发展第21-26页
        1.2.2 机床结构设计方法的研究第26-28页
        1.2.3 机床动静态特性分析的研究第28-29页
        1.2.4 机床关键部件优化设计方法的研究第29-31页
        1.2.5 机床振动控制方法的研究第31-32页
        1.2.6 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第32-33页
    1.3 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3-34页
        1.3.1 研究目标第33页
        1.3.2 研究内容第33-34页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4-35页
第二章 微细加工系统的总体设计研究第35-54页
    2.1 机微细加工机床总体设计要求第35-37页
        2.1.1 总体设计概述第35-36页
        2.1.2 机床总体设计要求第36-37页
    2.2 微细加工机床总体设计方案第37-39页
        2.2.1 总体设计方案概述第37-39页
        2.2.2 主要技术要求第39页
    2.3 机床关键部件设计第39-53页
        2.3.1 高精度运动部件第39-45页
        2.3.2 立柱结构设计第45-48页
        2.3.3 沙发型机床床身结构(SMBS)设计第48-52页
        2.3.4 在位检测系统第52-53页
        2.3.5 切削力测量系统第53页
    2.4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考虑整机动态性能的关键部件结构优化方法研究第54-79页
    3.1 微细加工机床整机动态特性薄弱部件辨识(CIDCA)第54-63页
        3.1.1 概述第54页
        3.1.2 基于有限单元法的机床整机建模第54-58页
        3.1.3 整机静刚度分析第58-59页
        3.1.4 整机模态分析第59-61页
        3.1.5 整机谐响应分析第61-62页
        3.1.6 结构优化对象的确定第62-63页
    3.2 基于拓扑优化的床身结构设计第63-66页
        3.2.1 拓扑优化的基本原理第63页
        3.2.2 床身优化设计技术方案第63-64页
        3.2.3 床身的拓扑优化设计第64页
        3.2.4 床身筋板布局的优化第64-65页
        3.2.5 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第65-66页
    3.3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薄弱部件优化设计(OWCSA)第66-78页
        3.3.1 灵敏度分析概念第66页
        3.3.2 机床动态性能对结合面刚度的灵敏度分析第66-67页
        3.3.3 单螺栓连接的接触面压力分布第67-68页
        3.3.4 双螺栓耦合作用下的压力分布第68-71页
        3.3.5 螺栓布局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第71-72页
        3.3.6 立柱结构灵敏度分析第72-73页
        3.3.7 基于立柱灵敏度分析的优化方程第73-75页
        3.3.8 立柱优化结果验证与分析第75-78页
    3.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微细加工机床的动态性能主动控制平台研制第79-97页
    4.1 微细加工机床振动控制理论分析第79-82页
        4.1.1 机床的主要振源分析第79页
        4.1.2 机床自激振动的主动减振原理第79-80页
        4.1.3 机床整机的主动隔振原理第80-82页
    4.2 机床主动减振平台设计第82-95页
        4.2.1 基本配置结构第82-84页
        4.2.2 柔性铰链的设计第84-86页
        4.2.3 柔性铰链的静态特性分析第86-88页
        4.2.4 柔性铰链的动态特性分析第88页
        4.2.5 作动器的选择第88-90页
        4.2.6 减振平台整体方案的仿真分析第90-93页
        4.2.7 减振平台的性能测试第93-95页
    4.3 机床主动隔振平台研制第95-96页
    4.4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第五章 振动主动控制平台多目标控制算法研究第97-114页
    5.1 主动减振平台建模与控制器理论基础第97-103页
        5.1.1 基于状态空间的系统模型第97-100页
        5.1.2 线性矩阵不等式理论基础第100-103页
    5.2 基于LMI优化的主动减振平台多目标控制算法(CMOACA)研究第103-106页
        5.2.1 多目标控制需求分析第103-104页
        5.2.2 多目标控制器的算法设计第104-106页
    5.3 多目标控制器的性能仿真研究第106-110页
        5.3.1 时域特性分析第107-108页
        5.3.2 频域特性分析第108-109页
        5.3.3 控制器的鲁棒性分析第109-110页
    5.4 主动隔振系统模型第110-111页
    5.5 基于Fx-LMS的主动隔振平台控制算法研究第111-113页
        5.5.1 Fx-LMS算法第111-112页
        5.5.2 改进的Fx-LMS算法第112-113页
    5.6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六章 微细加工机床实验与工程验证第114-126页
    6.1 概述第114页
    6.2 机床模态频率测试第114-116页
    6.3 微细加工机床结构及其运动部件精度检测第116页
    6.4 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实现第116-119页
        6.4.1 控制系统的构成第116-117页
        6.4.2 控制器的硬件实现第117页
        6.4.3 主动减振实验仪器与设计第117-119页
        6.4.4 主动隔振系统的实现第119页
    6.5 振动控制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第119-123页
        6.5.1 主动减振实验效果第120-121页
        6.5.2 主动隔振实验效果第121-123页
    6.6 机床加工工程验证与结果分析第123-125页
        6.6.1 试样材料及实验方案第123-124页
        6.6.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24-125页
    6.7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26-130页
    7.1 全文工作总结第126-128页
    7.2 本文的创新点第128页
    7.3 研究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学术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功能介电相变材料的合成、结构和光电性质研究
下一篇:典型难加工材料振动辅助切削机理与可加工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