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47页 |
1.1 晶体的结构与基本特征 | 第13-15页 |
1.2 晶体的相变 | 第15-16页 |
1.3 晶体的介电性质 | 第16-19页 |
1.3.1 介电常数 | 第17-18页 |
1.3.2 德拜弛豫 | 第18-19页 |
1.4 晶体的铁电相变及其性质 | 第19-23页 |
1.4.1 晶体的铁电性 | 第19-20页 |
1.4.2 铁电材料的电滞回线 | 第20-21页 |
1.4.3 晶体的铁电相变 | 第21-23页 |
1.5 冠醚骨架大分子包合物相变材料 | 第23-25页 |
1.6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相变材料 | 第25-34页 |
1.6.1 零维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相变材料 | 第26-28页 |
1.6.2 一维链状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相变材料 | 第28-30页 |
1.6.3 二维层状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相变材料 | 第30-31页 |
1.6.4 三维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相变材料 | 第31-34页 |
1.7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相变材料的光致发光 | 第34-38页 |
1.8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相变材料的电致发光 | 第38-44页 |
1.8.1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 | 第38-39页 |
1.8.2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组成及结构 | 第39-40页 |
1.8.3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电致发光原理 | 第40-41页 |
1.8.4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电致发光基本性能参数 | 第41-42页 |
1.8.5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电致发光的研究现状 | 第42-44页 |
1.9 本论文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44-47页 |
第二章 基于冠醚骨架的超分子介电相变功能材料的设计与研究 | 第47-65页 |
2.1 引言 | 第47-48页 |
2.2 [(TAP-NH_3)·(18-crown-6)·0.5(H_2O)]·2(ClO_4)(1)的高温结构相变与介电双稳态性质 | 第48-56页 |
2.2.1 化合物1的合成、红外、室温PXRD和TG分析 | 第48-51页 |
2.2.2 化合物1的热分析 | 第51页 |
2.2.3 化合物1的室温与高温晶体结构分析 | 第51-55页 |
2.2.4 化合物1的变温介电性质 | 第55-56页 |
2.32 [(TAP-NH_3)·(18-crown-6)]·4(ClO_4)·2DMF(2)和2[(TAP-NH_3)·(18-crown-6)]·4(FSO_3)(3)的低温结构相变与介电性质 | 第56-64页 |
2.3.1 化合物2和3的合成、红外、室温PXRD分析 | 第56-59页 |
2.3.2 化合物2和3的热分析 | 第59-60页 |
2.3.3 化合物2和3的低温与室温晶体结构分析 | 第60-63页 |
2.3.4 化合物2和3的变温介电性质 | 第63-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素硫酸盐骨架多功能介电相变材料的研究 | 第65-90页 |
3.1 引言 | 第65-66页 |
3.2 [H_2dabco][CdCl_2(SO_4)](4)的高灵敏度介电双稳态切换和[H_2dabco][CdBr_2(SO_4)](5)的普通介电双稳态切换。 | 第66-80页 |
3.2.1 化合物4和5的合成、红外和室温PXRD分析 | 第66-69页 |
3.2.2 化合物4和5的热分析 | 第69-70页 |
3.2.3 化合物4和5的低温与室温晶体结构分析 | 第70-74页 |
3.2.4 化合物4和5的拉曼光谱分析 | 第74-76页 |
3.2.5 化合物4和5的变温介电性质 | 第76-80页 |
3.3 [H_3N(CH_2)_3NH_3]_2[CdCl_3H(SO_4)_2](6)的高温结构相变和[H_3N(CH_2)_3NH_3]_2[CdBr_3H(SO_4)_2](7)的结构分析 | 第80-89页 |
3.3.1 化合物6和7的合成、红外和室温PXRD分析 | 第80-83页 |
3.3.2 化合物6和7的热分析 | 第83-84页 |
3.3.3 化合物6和7的室温与高温晶体结构分析 | 第84-88页 |
3.3.4 化合物6和7的变温介电性质 | 第88-8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四章 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ImMC的光电双重“开/关“切换性质及其柔性薄膜制备 | 第90-106页 |
4.1 引言 | 第90-91页 |
4.2 ImMC的合成、红外、室温PXRD分析以及薄膜制备 | 第91-93页 |
4.3 ImMC的热分析 | 第93页 |
4.4 ImMC的低温与室温晶体结构分析 | 第93-96页 |
4.5 ImMC薄膜的生长机理和性质 | 第96-98页 |
4.6 ImMC的变温介电性质 | 第98-101页 |
4.7 ImMC的晶体粉末与大尺寸单晶的发光性质及“开/关”切换性能 | 第101-104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五章 铁电发光材料TMCM-MnCl_3的电致发光器件制备 | 第106-119页 |
5.1 引言 | 第106-107页 |
5.2 样品的制备 | 第107-109页 |
5.3 TMCM-MnCl_3的结构、铁电性与光致发光 | 第109-110页 |
5.4 TMCM-MnCl_3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工艺 | 第110-113页 |
5.4.1 ITO导电玻璃清洗 | 第110页 |
5.4.2 旋涂工艺 | 第110-111页 |
5.4.3 蒸镀工艺 | 第111-113页 |
5.5 TMCM-MnCl_3电致发光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 第113-117页 |
5.6 TMCM-MnCl_3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测试 | 第117-11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9-122页 |
6.1 总结 | 第119-120页 |
6.2 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
作者简介 | 第131-132页 |
博士期间已发表学术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