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3.1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 第11-15页 |
1.3.2 国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相关研究 | 第15-18页 |
1.3.3 已有研究不足 | 第18-19页 |
1.4 基本概念解析 | 第19-21页 |
1.4.1 创新创业教育 | 第19-20页 |
1.4.2 课程 | 第20页 |
1.4.3 课程目标 | 第20页 |
1.4.4 课程内容 | 第20-21页 |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理论分析 | 第23-32页 |
2.1 蒂蒙斯创业教育理论 | 第24-27页 |
2.1.1 蒂蒙斯创业教育理念 | 第24-25页 |
2.1.2 蒂蒙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框架 | 第25-27页 |
2.2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 第27-28页 |
2.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理论分析 | 第28-31页 |
2.3.1 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分析 | 第28-30页 |
2.3.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框架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案例研究 | 第32-40页 |
3.1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2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 | 第33页 |
3.3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分析 | 第33-37页 |
3.3.1 侧重创新创业认知类的课程内容 | 第33-35页 |
3.3.2 侧重创新创业情感类的课程内容 | 第35-36页 |
3.3.3 侧重创新创业技能(能力)类的课程内容 | 第36-37页 |
3.4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确定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调查 | 第40-60页 |
4.1 调查设计 | 第40-43页 |
4.1.1 调查内容 | 第40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40-42页 |
4.1.3 调查工具 | 第42-43页 |
4.1.4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43页 |
4.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认识情况 | 第43-52页 |
4.2.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理论框架的认识 | 第43-45页 |
4.2.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具体课程内容的认识 | 第45-47页 |
4.2.3 影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分析 | 第47-52页 |
4.3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实际状况 | 第52-58页 |
4.3.1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整体情况 | 第52-54页 |
4.3.2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 | 第54-58页 |
4.4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存在问题 | 第58-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原则及措施 | 第60-66页 |
5.1 目标性原则 | 第60-61页 |
5.1.1 把握认知、情感和技能(能力)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 第60页 |
5.1.2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相融合 | 第60-61页 |
5.2 缺失优先原则 | 第61-62页 |
5.2.1 弥补缺失,重视课程内容选择的全面性 | 第61-62页 |
5.2.2 优先安排,注重课程内容组织的顺序性 | 第62页 |
5.3 系统性原则 | 第62-64页 |
5.3.1 厘清普适性课程内容与个性化课程内容,并使之相结合 | 第62-63页 |
5.3.2 课程内容的组织注重层次性 | 第63-64页 |
5.4 整体性原则 | 第64-65页 |
5.4.1 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校园环境,丰富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 第64页 |
5.4.2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提高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 第64页 |
5.4.3 引进和编写适用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教材 | 第64-65页 |
5.4.4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