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立德树人的时代号召 | 第9页 |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 第9-10页 |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 第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国内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2.国外相关研究 | 第13-16页 |
(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辨析 | 第16-19页 |
1.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 | 第16-17页 |
2.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涵 | 第17-18页 |
3.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内涵 | 第18-19页 |
(四)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意义 | 第19-21页 |
1.贯彻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必然要求 | 第19页 |
2.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 | 第19-20页 |
3.课程形态演进发展的历史必然 | 第20页 |
4.改善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的迫切需要 | 第20-21页 |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依据 | 第21-26页 |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理论依据 | 第21-23页 |
1.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自然教育思想 | 第21-22页 |
2.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 | 第22页 |
3.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第22-23页 |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实践基础 | 第23-26页 |
1.对上一轮课程改革“活动式教学”的继承与发展 | 第23-24页 |
2.对活动课程实施途径的借鉴 | 第24页 |
3.对国外中学德育课程实施途径的借鉴 | 第24-26页 |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 | 第26-41页 |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 第26-29页 |
1.经验中心价值取向 | 第26-27页 |
2.学科辅助价值取向 | 第27-28页 |
3.全面发展价值取向 | 第28页 |
4.核心素养价值取向 | 第28-29页 |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 第29-33页 |
1.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 | 第29页 |
2.树立科学的课程观 | 第29-30页 |
3.加强课程实施的顶层设计 | 第30页 |
4.凸显思想政治学科观点 | 第30-31页 |
5.完善实施方式,增强活动体验 | 第31-32页 |
6.遵循教考统一的评价机制原则 | 第32-33页 |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主体 | 第33-35页 |
1.教育主管部门 | 第33页 |
2.课程设计及实施的专家 | 第33-34页 |
3.学校 | 第34页 |
4.一线教师 | 第34-35页 |
5.学生 | 第35页 |
(四)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型 | 第35-41页 |
1.课堂活动式教学 | 第36-37页 |
2.课外实践活动 | 第37-39页 |
3.群众合作性活动 | 第39页 |
4.个人自主性活动 | 第39-41页 |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过程 | 第41-52页 |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设定 | 第41-45页 |
1.具有政治认同的素养 | 第41-42页 |
2.具有科学精神的素养 | 第42-43页 |
3.具有法治意识的素养 | 第43-44页 |
4.具有公共参与的素养 | 第44-45页 |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案的设计 | 第45-48页 |
1.确立活动议题 | 第45-46页 |
2.设计活动目标 | 第46页 |
3.把握活动要领 | 第46-47页 |
4.反思活动得失 | 第47-48页 |
(三)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评价 | 第48-52页 |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第48-49页 |
2.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 第49-50页 |
3.多元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 第50-52页 |
四、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 第52-57页 |
(一)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52-54页 |
1.人的因素 | 第52-53页 |
2.物的因素 | 第53-54页 |
(二)活动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保障机制 | 第54-57页 |
1.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 第54-55页 |
2.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配合 | 第55页 |
3.相关政策、实践经费以及活动基地的落实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