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棕榈、槟榔论文

立地条件对棕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和立地类型划分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9页
        1.2.1 立地条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研究第10-12页
            1.2.1.1 气候因子与林木生长第10-11页
            1.2.1.2 岩性土壤与林木生长第11页
            1.2.1.3 地形因子与林木生长第11-12页
        1.2.2 林木生长与产量预测模型研究第12-13页
        1.2.3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第13-14页
            1.2.3.1 立地分类概念及其发展第13页
            1.2.3.2 立地分类途径第13-14页
        1.2.4 立地质量评价研究第14-16页
            1.2.4.1 评价因子的选择第14-15页
            1.2.4.2 评价方式第15-16页
            1.2.4.3 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的发展趋势第16页
        1.2.5 棕榈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5.1 棕榈概述第16-17页
            1.2.5.2 棕榈的价值研究第17-18页
            1.2.5.3 棕榈繁殖栽培研究第18-19页
    1.3 存在问题和立题依据第19页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第19-20页
        1.4.1 研究目标第19-20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0页
            1.4.2.1 云南省红河县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研究第20页
            1.4.2.2 贵州省棕榈人工林分生长及产量研究第20页
            1.4.2.3 棕榈人工林造林试验研究第20页
            1.4.2.4 贵州省棕榈野生资源调查研究第20页
            1.4.2.5 棕榈林分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第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二章 云南省红河县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研究第22-38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2.2.1 样地设置第22页
        2.2.2 立地环境条件调查第22-23页
        2.2.3 林分生长指标调查第23页
        2.2.4 棕榈产量指标调查第23页
        2.2.5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第23页
        2.2.6 棕榈产量模型构建第23-24页
            2.2.6.1 棕榈产量预测模型数据收集第23页
            2.2.6.2 建模方法第23-24页
            2.2.6.3 模型预测效果评价第24页
    2.3 结果分析第24-38页
        2.3.1 不同立地条件下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分析第24-29页
            2.3.1.1 不同海拔高度对棕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4-25页
            2.3.1.2 不同坡向对棕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5-26页
            2.3.1.3 不同坡位对棕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6页
            2.3.1.4 不同小地形部位对棕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6-27页
            2.3.1.5 不同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第27-29页
            2.3.1.6 棕榈生长产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分析第29页
        2.3.2 培育措施对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9-32页
            2.3.2.1 不同种植模式对棕榈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29-31页
            2.3.2.2 不同栽培密度对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31-32页
        2.3.3 棕榈产量预测模型构建第32-37页
            2.3.3.1 棕榈林分各调查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2.3.3.2 不同类型棕榈产量预测模型拟合第33-35页
            2.3.3.3 棕榈产量预测模型评价第35页
            2.3.3.4 棕榈产量最优模型适用性检验第35-36页
            2.3.3.5 棕榈产量最优模型预测效果分析第36-37页
        2.3.4 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贵州省不同立地条件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分析第38-42页
    3.1 研究区域概况第38页
    3.2 研究方法第38-39页
        3.2.1 非喀斯特地区棕榈人工林调查第38页
        3.2.2 喀斯特地区棕榈人工林调查第38-39页
    3.3 结果分析第39-42页
        3.3.1 棕榈5年生人工林生长分析第39-40页
        3.3.2 棕榈10年生人工林生长及产量分析第40-41页
        3.3.3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棕榈人工林造林试验研究第42-46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第42页
    4.2 研究方法第42页
    4.3 结果分析第42-46页
        4.3.1 不同坡向2年生棕榈幼树生长比较第42-43页
        4.3.2 不同坡位2生棕榈幼树生长比较第43页
        4.3.3 不同小生境2年生棕榈幼树生长比较第43-44页
        4.3.4 不同种植模式2年生棕榈幼树生长比较第44-45页
        4.3.5 小结第45-46页
第五章 棕榈林地立地分类及评价第46-56页
    5.1 研究地区概况第46-48页
        5.1.1 云南省红河县棕榈产业状况第46页
        5.1.2 贵州省棕榈产业发展规划第46-47页
        5.1.3 贵州省研究区自然条件概述第47-48页
    5.2 研究方法第48-49页
        5.2.1 主要立地因子分级第48页
        5.2.2 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第48-4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49-56页
        5.3.1 红河县棕榈林分立地类型划分第49-52页
            5.3.1.1 调查样地基本情况第49-51页
            5.3.1.2 立地划分主导因子确定第51页
            5.3.1.3 立地类型划分结果第51-52页
        5.3.2 贵州棕榈立地分类评价第52-55页
            5.3.2.1 贵州棕榈野生资源调查地区自然条件第52-53页
            5.3.2.2 贵州棕榈调查点立地类型划分第53-54页
            5.3.2.3 贵州棕榈调查点立地质量评价第54-55页
        5.3.3 小结第55-56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第56-63页
    6.1 主要结论第56-59页
        6.1.1 云南省红河县棕榈人工林分析结果第56-57页
            6.1.1.1 不同立地条件对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56页
            6.1.1.2 棕榈生长及产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第56页
            6.1.1.3 不同栽培措施对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56-57页
            6.1.1.4 棕榈人工林产量模型建立第57页
        6.1.2 贵州省不同立地条件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分析第57-58页
            6.1.2.1 贵州棕榈5年生人工林生长分析第57-58页
            6.1.2.2 贵州棕榈10年生人工林生长产量分析第58页
        6.1.3 棕榈人工林造林试验研究第58页
        6.1.4 棕榈林地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第58-59页
    6.2 讨论第59-62页
        6.2.1 不同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对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第59-60页
        6.2.2 棕榈人工林产量预测模型第60-61页
        6.2.3 不同栽培年龄棕榈人工林生长及产量分析第61页
        6.2.4 棕榈人工林栽培试验第61页
        6.2.5 棕榈林地立地类型划分与质量评价第61-62页
    6.3 问题与展望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附录第72-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尾松磷转运相关转录因子PmWRKY164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下一篇:丁酸梭菌早期干预对大肠杆菌攻毒肉鸡肠道免疫功能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