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理论论文--农业计划与管理论文--农业财务管理、经济核算论文

生产性林木资产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1 绪论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3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2.2 现实意义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价第14-22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17-21页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第21-22页
    1.4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第22-25页
        1.4.1 研究框架第22-23页
        1.4.2 研究方法第23页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3-25页
    1.5 研究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5-26页
2 生产性林木资产的涵义、特征及其信息披露所依据的基本理论第26-30页
    2.1 林木资产的相关概念和主要类别第26页
    2.2 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特征第26页
    2.3 生产性林木资产信息披露所依据的基本理论第26-30页
        2.3.1 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第26-27页
        2.3.2 会计信息披露的决策有用观理论第27页
        2.3.3 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论第27-28页
        2.3.4 会计信息披露的信息不对称理论第28页
        2.3.5 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理论第28-30页
3 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和内容第30-33页
    3.1 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第30-31页
        3.1.1 生产性林木资产表内披露方式第30页
        3.1.2 生产性林木资产表外披露方式第30-31页
    3.2 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第31-33页
        3.2.1 生产性林木资产表内披露的主要内容第31页
        3.2.2 生产性林木资产表外披露的主要内容第31-33页
4 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基于14家上市公司的分析第33-37页
    4.1 信息披露不够及时第33-34页
    4.2 信息披露可比性较差第34-35页
    4.3 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第35页
        4.3.1 业务范围披露较不充分第35页
        4.3.2 定量和定性披露相对不足第35页
    4.4 缺乏经营风险提示第35-37页
5 基于专家问卷调查的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分析第37-47页
    5.1 问卷调查的目的第37页
    5.2 问卷的调查对象和样本选择第37页
    5.3 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方法第37-38页
    5.4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统计分析第38-47页
        5.4.1 关于受访专家基本情况的分析第38-39页
        5.4.2 关于受访专家对林木资产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看法的分析第39-47页
6 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第47-53页
    6.1 生产性林木资产上市公司的股权过分集中于少数大股东第47-48页
    6.2 相关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且缺乏必要的独立性第48-49页
    6.3 生产性林木资产信息披露的成本与效益不对称第49-50页
        6.3.1 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较高第49页
        6.3.2 违规成本低廉第49-50页
    6.4 现行与生产性林木资产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第50页
    6.5 会计准则对生产性林木资产信息披露的规范性要求较低第50-51页
    6.6 证监会和社会审计对生产性林木资产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力第51-53页
        6.6.1 证监会监管力度不足第51页
        6.6.2 社会审计机构监管不够第51-53页
7 改进生产性林木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第53-57页
    7.1 完善生产性林木资产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第53页
    7.2 提高生产性林木资产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和独立性第53-54页
    7.3 完善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第54页
    7.4 完善《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相关规定第54-55页
    7.5 加强证监会和社会审计机构对生产性林木资产的监管职能第55-57页
        7.5.1 加强证监会监管职能第55-56页
        7.5.2 加强社会审计机构监管职能第56-57页
8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57-58页
    8.2 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展望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附录一第61-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分析
下一篇:马尾松ECMF生态位功能和AMF鉴定方法及分布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