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生物燃料 | 第11-13页 |
1.1.1 简介 | 第11页 |
1.1.2 微藻燃料 | 第11-12页 |
1.1.3 优点 | 第12-13页 |
1.2 生物修复 | 第13页 |
1.2.1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 | 第13页 |
1.2.2 石油污染修复方法 | 第13页 |
1.2.3 微藻进行的生物修复 | 第13页 |
1.3 小球藻和盐藻简介 | 第13-14页 |
1.3.1 小球藻 | 第13-14页 |
1.3.2 盐藻 | 第14页 |
1.4 微藻培养 | 第14-16页 |
1.4.1 微藻培养系统 | 第14-16页 |
1.4.2 影响因子 | 第16页 |
1.5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Imaging-PAM) | 第16-17页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环境因子对微藻的影响 | 第18-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19页 |
2.1.1 藻种 | 第18页 |
2.1.2 海水 | 第18页 |
2.1.3 培养基 | 第18-19页 |
2.1.4 标准石油的配制 | 第19页 |
2.2 仪器和药品 | 第19-20页 |
2.2.1 实验药品及厂家 | 第19-20页 |
2.2.2 实验仪器及厂家 | 第2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3.1 实验设计 | 第20-21页 |
2.3.2 藻细胞密度测定 | 第21-22页 |
2.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4 粗脂肪含量测定 | 第22-2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2.5 结果讨论 | 第23-28页 |
2.5.1 环境因子对微藻生长量影响 | 第23-27页 |
2.5.2 环境因子对微藻叶绿素含量影响 | 第27-28页 |
2.5.3 环境因子对微藻粗脂肪含量影响 | 第28页 |
2.6 小结 | 第28-31页 |
3 有机碳源和生长因子对微藻的影响 | 第31-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3.1.1 藻种 | 第31页 |
3.1.2 海水 | 第31页 |
3.1.3 培养基 | 第31页 |
3.2 仪器和药品 | 第31-32页 |
3.2.1 实验药品及厂家 | 第31-32页 |
3.2.2 实验仪器及厂家 | 第3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3.3.1 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3.3.2 生长量测定 | 第33页 |
3.3.3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3页 |
3.3.4 粗脂肪含量测定 | 第33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3.5 结果讨论 | 第33-48页 |
3.5.1 有机碳源对微藻生长量的影响 | 第33-37页 |
3.5.2 有机碳源对微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40页 |
3.5.3 生长因子对微藻生长量的影响 | 第40-43页 |
3.5.4 生长因子对微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3-46页 |
3.5.5 有机碳源和生长因子共同对微藻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 第46-48页 |
3.6 小结 | 第48-50页 |
4 利用Imaging-Pam测定微藻光合系统受石油胁迫响应 | 第50-5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1.1 藻种 | 第50页 |
4.1.2 海水 | 第50页 |
4.1.3 培养基 | 第50页 |
4.2 仪器和药品 | 第50-51页 |
4.2.1 实验药品及厂家 | 第50页 |
4.2.2 实验仪器及厂家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3.1 实验步骤 | 第51页 |
4.3.2 动力学曲线测定 | 第51页 |
4.3.3 快速光响应曲线测定 | 第51页 |
4.4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4.5 结果讨论 | 第51-54页 |
4.5.1 动力学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51-53页 |
4.5.2 快速光响应曲线的测定结果 | 第53-54页 |
4.6 小结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