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景观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第15页
    1.3 课题研究意义第15页
    1.4 研究内容的界定第15-17页
        1.4.1 研究对象第15-16页
        1.4.2 相关概念阐述第16-17页
    1.5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与成果第17-21页
        1.5.1 对佛教及佛教园林的研究第17-19页
        1.5.2 道教和道教园林的研究第19-20页
        1.5.3 国外相关文献解读第20-21页
    1.6 研究方法第21页
        1.6.1 资料总结归纳法第21页
        1.6.2 历史文献分析法第21页
        1.6.3 田野调查法第21页
        1.6.4 图表统计法第21页
    1.7 研究内容和框架第21-24页
        1.7.1 研究的内容第21-22页
        1.7.2 研究框架第22-24页
第二章 千山山地寺庙及景观环境概述第24-44页
    2.1 自然环境概述第24-25页
    2.2 历史文化背景第25-27页
        2.2.1 佛教文化第26页
        2.2.2 道教文化第26-27页
        2.2.3 民间信仰第27页
    2.3 社会发展背景第27-30页
        2.3.1 人口变化的影响第27-28页
        2.3.2 经济发展的影响第28-29页
        2.3.3 交通建设的影响第29-30页
    2.4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的发展与分布第30-36页
        2.4.1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的发展第30-32页
        2.4.2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的分布第32-36页
    2.5 千山现存寺庙现状概述第36-43页
        2.5.1 道教第36-39页
        2.5.2 佛教第39-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三章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园林景观构成要素第44-68页
    3.1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园林的建筑第44-54页
        3.1.1 建筑的类型第44-46页
        3.1.2 建筑的艺术特色第46-53页
        3.1.3 特点总结第53-54页
    3.2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园林的植物配置第54-60页
        3.2.1 植物的种类第54-55页
        3.2.2 植物的配置特色第55-58页
        3.2.3 植物的种植方式第58-60页
        3.2.4 特点总结第60页
    3.3 千山地区山地寺庙园林的道路广场及景观小品第60-67页
        3.3.1 道路及广场第60-61页
        3.3.2 宗教小品第61-67页
        3.3.3 特点总结第67页
    3.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千山寺庙建筑的选址及群体布局分析第68-86页
    4.1 选址的影响因素第68-70页
        4.1.1 风水学对选址的影响第68-69页
        4.1.2 道教思想对选址的影响第69页
        4.1.3 佛教思想对选址的影响第69-70页
    4.2 选址的类型第70-77页
        4.2.1 山顶型第70-72页
        4.2.2 山坡型第72-73页
        4.2.3 山麓型第73-74页
        4.2.4 洞穴型第74-75页
        4.2.5 复合型第75-76页
        4.2.6 选址特点第76-77页
    4.3 千山寺庙建筑的群体布局第77-84页
        4.3.1 影响因素第77-79页
        4.3.2 布局形式第79-83页
        4.3.3 布局特点第83-84页
    4.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第五章 千山寺庙景观空间的营造特点第86-116页
    5.1 空间组成第86-88页
        5.1.1 宗教空间第86-87页
        5.1.2 寺庙内部的环境空间第87页
        5.1.3 寺庙外部的环境空间第87-88页
    5.2 组织手法第88-90页
        5.2.1 空间的转承和收放第88-89页
        5.2.2 空间的渗透和层次第89-90页
    5.3 景观序列的组织第90-101页
        5.3.1 引导空间的组织第90-93页
        5.3.2 过渡空间的组织第93-97页
        5.3.3 宗教空间的组织第97-100页
        5.3.4 生活空间的组织第100-101页
    5.4 意境的营造第101-107页
    5.5 与其他地区寺庙园林的比较研究第107-114页
        5.5.1 宗教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第107页
        5.5.2 与辽宁其他地区寺庙园林的对比第107-112页
        5.5.3 与山西五台山、江浙山地寺庙园林对比第112-114页
    5.6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6-118页
    6.1 总结第116-117页
        6.1.1 研究的结论第116页
        6.1.2 研究的不足第116-117页
    6.2 研究展望第117-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2页
附录第122-134页
    附录1:千山地区的主要植物第122-124页
    附录2:龙泉十六景及龙泉十六咏第124-127页
    附录3:历代名人歌咏千山诗歌第127-130页
    附录4:《奉天通志》中对千山名胜的描写第130-134页
作者简介第134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4-135页
致谢第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西省财政收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下一篇:XY银行赤峰分行员工培训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