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1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18-19页 |
1.2 网络断层扫描概述 | 第19-25页 |
1.2.1 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1.2.2 基本原理 | 第22-25页 |
1.3 网络断层扫描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25-38页 |
1.3.1 探测路径选择 | 第26-28页 |
1.3.2 链路参数估计 | 第28-33页 |
1.3.2.1 链路时延估计 | 第29-30页 |
1.3.2.2 链路丢包率估计 | 第30-32页 |
1.3.2.3 链路拥塞检测 | 第32-33页 |
1.3.3 流量矩阵估计 | 第33-36页 |
1.3.4 稀疏性网络断层扫描 | 第36-38页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第38-40页 |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40-41页 |
第二章 网络数据的稀疏性及稀疏求解方法研究 | 第41-58页 |
2.1 引言 | 第41-42页 |
2.2 网络数据稀疏模型 | 第42-46页 |
2.2.1 稀疏信号 | 第42-43页 |
2.2.2 网络链路参数的稀疏性 | 第43-44页 |
2.2.3 OD流的稀疏表达 | 第44-46页 |
2.3 链路参数的稀疏求解 | 第46-51页 |
2.3.1 线性方程的稀疏解 | 第46-47页 |
2.3.2 l_1优化寻求稀疏解 | 第47-49页 |
2.3.3 稀疏贝叶斯学习 | 第49-51页 |
2.4 实验与分析 | 第51-57页 |
2.4.1 时延仿真 | 第52-54页 |
2.4.2 实际网络数据分析 | 第54-5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基于稀疏性的探测路径选择算法 | 第58-74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模型和符号定义 | 第59-60页 |
3.3 互相干最小算法 | 第60-67页 |
3.3.1 压缩感知测量矩阵设计 | 第61-62页 |
3.3.2 测量路径选择 | 第62-67页 |
3.3.2.1 设计目标 | 第62-65页 |
3.3.2.2 算法流程 | 第65-67页 |
3.4 互相干最小算法的可扩展性 | 第67-68页 |
3.5 实验与分析 | 第68-72页 |
3.5.1 互相干最小算法对最佳解的近似 | 第68-69页 |
3.5.2 链路参数估计 | 第69-70页 |
3.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7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基于稀疏性的时空网络拥塞诊断 | 第74-93页 |
4.1 引言 | 第74-75页 |
4.2 网络模型 | 第75-77页 |
4.3 加权l_1优化 | 第77-83页 |
4.3.1 加权l_1优化的恢复误差 | 第78-80页 |
4.3.2 权重的确定 | 第80-82页 |
4.3.3 先验概率的估计 | 第82-83页 |
4.4 整体框架 | 第83-85页 |
4.4.1 加权l_1算法的讨论 | 第84-85页 |
4.5 实验与分析 | 第85-92页 |
4.5.1 网络拓扑 | 第85-86页 |
4.5.2 模拟器 | 第86-87页 |
4.5.3 性能指标 | 第87-88页 |
4.5.4 实验结果及分析:丢包率估计 | 第88页 |
4.5.5 实验结果及分析:拥塞检测 | 第88-90页 |
4.5.6 实际拓扑分析 | 第90-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基于稀疏性的流量矩阵估计和异常点检测 | 第93-113页 |
5.1 引言 | 第93-95页 |
5.2 模型和符号定义 | 第95-96页 |
5.3 基于稀疏性的流量矩阵估计 | 第96-99页 |
5.3.1 OD流的稀疏表达 | 第96-97页 |
5.3.2 列l_1最小化估计 | 第97-99页 |
5.4 异常流量 | 第99-104页 |
5.4.1 基于稀疏性的流量矩阵估计和异常点检测算法 | 第103-104页 |
5.5 实际考虑 | 第104页 |
5.6 实验与分析 | 第104-112页 |
5.6.1 稀疏性对估计误差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5.6.2 OD流量矩阵估计和异常检测 | 第107-112页 |
5.6.2.1 数据集 | 第107-108页 |
5.6.2.2 性能指标及比对方法 | 第108-109页 |
5.6.2.3 实验结果 | 第109-111页 |
5.6.2.4 结合部分OD流数据进行估计 | 第111-11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113-116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13-114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6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