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 ·家蚕作为模式生物进行的研究 | 第10页 |
|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本实验选用的昆虫转基因载体——piggyBac转座子 | 第17-21页 |
| ·piggyBac转座子的发现及其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 ·piggyBac转座子的切出和转座 | 第18-21页 |
| ·piggyBac转座子的切出和转座特征 | 第18页 |
| ·piggyBac转座子的切出和转座的机制 | 第18-20页 |
| ·piggyBac转座子在转基因昆虫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转基因蚕的研究历程 | 第21-27页 |
| ·家蚕基因转移方法 | 第22-26页 |
| ·显微注射法 | 第22-23页 |
| ·基因枪导入法 | 第23-25页 |
| ·精子介导法 | 第25页 |
| ·其它方法 | 第25-26页 |
| ·piggyBac转座子在家蚕中的研究 | 第26-27页 |
| ·国内外纤维素酶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桑树天牛纤维素酶基因转到家蚕体内的可行性 | 第28-29页 |
| ·构建含有桑天牛纤维素酶的转基因家蚕的意义 | 第29-30页 |
|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 第二章 桑天牛纤维素酶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2-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载体、菌株、数据库及主要软件 | 第32页 |
| ·方法 | 第32-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 ·桑天牛纤维素酶AgEGaseI的PCR扩增及测序验证 | 第33-34页 |
| ·AgEGaseI基因的结构检测 | 第34页 |
| ·AgEGaseI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 | 第34-38页 |
| ·进化树分析 | 第38-39页 |
| ·AgEGaseI的3D空间结构预测 | 第39-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桑天牛纤维素酶的真核表达及其酶活测定 | 第41-45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 ·AgEGaseI引物的设计和PCR扩增 | 第41页 |
| ·重组转移载体pFasBacHTb-AgEGaseI的构建 | 第41页 |
| ·重组苜蓿银纹夜蛾杆状病毒bacmid-AgEGaseI的构建 | 第41-43页 |
| ·重组Bacmid在Sf9细胞中的表达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 ·重组转移载体pFasBacHTb-AgEGaseI的获得 | 第43页 |
| ·重组苜蓿银纹夜蛾杆状病毒bacmid-AgEGaseI的检测 | 第43页 |
| ·AgEGaseI基因在Sf9细胞中的表达 | 第43-44页 |
| ·纤维素酶活性的检测 | 第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转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45-50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 ·Bm Actin3,AgEGaseI,SV40引物设计 | 第45页 |
| ·Bm Actin3,AgEGaseI,SV40片段的PCR扩增 | 第45-46页 |
| ·pBac[3×P3-EGFPafm]plasmid与Bm Actin3,AgEGaseI,SV40片段的酶切处理与回收 | 第46页 |
| ·pBac[3×P3-EGFPafm]-AgEGaseI载体连接 | 第46-49页 |
| ·讨论 | 第49-50页 |
| 第五章 转基因家蚕的获得及其鉴定 | 第50-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 ·显微注射用蚕卵的准备 | 第50页 |
| ·转基因用DNA的准备 | 第50页 |
| ·蚕卵显微注射 | 第50-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4页 |
| ·G0代家蚕中3×P3标志基因的检测 | 第51页 |
| ·RNA提取及基因组PCR分析 | 第51-53页 |
| ·纤维素酶在家蚕体内的表达与活力测定: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5页 |
| 第六章 主要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 ·主要工作总结 | 第55页 |
| ·工作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63页 |
| 参加课题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