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5页 |
1.1 鸟类迁徙扩散 | 第10-11页 |
1.2 鸟类迁徙研究方法以及现状 | 第11-22页 |
1.2.1 传统方法 | 第11-13页 |
1.2.2 当前热门方法 | 第13-21页 |
1.2.3 鸟类分子标记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 黑水鸡简介 | 第22-23页 |
1.4 .国内外对于黑水鸡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5-32页 |
2.1.1 分子生物学研究材料 | 第25-29页 |
2.1.2 稳定同位素样品材料 | 第29-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2.2.1 样品稳定同位素测定 | 第32页 |
2.2.2 分子生物学 | 第32-33页 |
2.2.3 鸟类性别鉴定 | 第33-34页 |
2.2.4 线粒体部分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 第34-35页 |
2.2.5 核基因微卫星标记 | 第35-36页 |
2.3 数据分析处理 | 第36-38页 |
2.3.1 稳定同位素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2.3.2 黑水鸡性别鉴定 | 第37页 |
2.3.3 D-loop数据处理 | 第37页 |
2.3.4 微卫星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第3章 结果 | 第38-55页 |
3.1 我国不同地区生长季节降水中2H和18O含量分布状况 | 第38-44页 |
3.1.1 建立回归模型 | 第39-40页 |
3.1.2 建立羽毛中氘值与当地纬度之间的关系及迁徙方式 | 第40-42页 |
3.1.3 描绘黑水鸡迁徙路线 | 第42-44页 |
3.2 分子遗传标记分析结果 | 第44-55页 |
3.2.1 鸟类性别鉴定 | 第44页 |
3.2.2 线粒体(D-Loop) | 第44-45页 |
3.2.3 微卫星数据结果 | 第45-50页 |
3.2.4 历史基因流 | 第50-53页 |
3.2.5 性别偏倚扩散 | 第53-55页 |
第4章 讨论 | 第55-58页 |
4.1 种群迁徙路径分析 | 第55-56页 |
4.2 历史种群扩张过程导致高遗传多样性和高基因流 | 第56页 |
4.3 种群性别偏向传播原因分析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