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1.3 轨道角动量光束的应用 | 第12-13页 |
1.4 OAM光束的产生方式 | 第13-17页 |
1.4.1 螺旋相位板产生轨道角动量光束 | 第13-15页 |
1.4.2 模式变换法产生轨道角动量光束 | 第15-16页 |
1.4.3 计算机全息图法产生轨道角动量光束 | 第16页 |
1.4.4 空间光调制法产生轨道角动量光束 | 第16-17页 |
1.5 超表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 第17-19页 |
1.5.1 V型天线 | 第17-18页 |
1.5.2 q板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和方法 | 第21-28页 |
2.1 超表面的相关理论 | 第21-23页 |
2.1.1 超表面简介 | 第21-22页 |
2.1.2 超表面与超材料 | 第22-23页 |
2.2 OAM光束的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2.3 光在介质中的传输 | 第24-26页 |
2.3.1 Jones矢量 | 第24-25页 |
2.3.2 琼斯矩阵方法表示波片的特性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超表面产生圆偏振OAM光束的理论与实验 | 第28-40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利用超表面产生OAM光束的理论研究 | 第28-33页 |
3.2.1 本文中采用的超表面 | 第29-30页 |
3.2.2 超表面产生OAM光束的理论依据 | 第30-32页 |
3.2.3 超表面调控OAM光束的理论依据 | 第32-33页 |
3.3 超表面产生OAM光束的实验研究 | 第33-39页 |
3.3.1 超表面产生OAM光束的实验装置分析 | 第33-35页 |
3.3.2 超表面产生OAM光束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35-37页 |
3.3.3 基于超表面调控OAM光束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任意偏振态的OAM光束的产生 | 第40-49页 |
4.1 引言 | 第40页 |
4.2 理论分析 | 第40-46页 |
4.2.1 基于超表面的矢量光束的产生及其分解 | 第40-43页 |
4.2.2 利用矢量光束产生任意偏振OAM光束 | 第43-46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