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高速公路护栏碰撞响应模式及气囊有效性分析与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汽车安全技术及有限元仿真 | 第10-12页 |
1.3 安全气囊标定技术 | 第12-14页 |
1.3.1 安全气囊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1.3.2 安全气囊标定概述 | 第13-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8页 |
第二章 汽车与高速公路护栏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34页 |
2.1 高速公路护栏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8-25页 |
2.1.1 高速公路护栏有限元模型 | 第19-21页 |
2.1.2 高速公路护栏冲击力学验证 | 第21-23页 |
2.1.3 高速公路护栏跨数的选取 | 第23-25页 |
2.2 汽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5-29页 |
2.2.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第25-26页 |
2.2.2 材料和属性设置 | 第26-27页 |
2.2.3 车身连接关系 | 第27-28页 |
2.2.4 整车参数说明 | 第28-29页 |
2.3 确定碰撞工况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汽车与高速公路护栏碰撞响应模式分析 | 第34-48页 |
3.1 事故影响参数及表现特征分析 | 第34-37页 |
3.2 汽车不同位置响应分析 | 第37-42页 |
3.2.1 主要部位加速度响应 | 第38-41页 |
3.2.2 主要结构变形 | 第41-42页 |
3.3 不同工况汽车响应分析 | 第42-46页 |
3.3.1 相同角度不同速度碰撞工况 | 第43-44页 |
3.3.2 不同角度相同速度碰撞工况 | 第44页 |
3.3.3 不同角度不同速度碰撞综合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安全气囊有效性分析 | 第48-64页 |
4.1 人员损伤响应分析 | 第48-56页 |
4.1.1 人员损伤机理 | 第49-51页 |
4.1.2 气囊误作用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51-53页 |
4.1.3 误作用时伤害分析 | 第53-56页 |
4.2 安全气囊标定工况选择 | 第56-60页 |
4.2.1 安全气囊标定工况分析 | 第56-59页 |
4.2.2 安全气囊相似工况选择 | 第59-60页 |
4.3 安全气囊未有效展开的原因分析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降低气囊误作用方案研究 | 第64-74页 |
5.1 安全气囊设计改进 | 第64-70页 |
5.2.1 传感器布置形式 | 第64-66页 |
5.2.2 安全气囊控制算法改进 | 第66-69页 |
5.2.3 智能安全气囊控制形式 | 第69-70页 |
5.2 安全气囊标定方案改进 | 第70-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